賈忠偉觀點:看看「抗戰軸線翻轉」說法的幾個側面

2023-12-17 07:10

? 人氣

日軍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獨立混成第1旅團」是在1934年(昭和九年)3月17日編成,配屬於關東軍內,司令部駐公主嶺(今長春公主嶺市)。「獨立混成第1旅團」編成之初轄──(獨立)步兵一個連隊、戰車兩個大隊、機動砲兵一個大隊、工兵一個中隊,總兵力4,683人、機動車輛(戰車/坦克除外)727輛。(註十一)估計,從1936至1937年,日本大約擁有800~1,000輛戰車,其中有300輛集中於兩個戰車聯隊和大隊,其餘的則分為若干小隊附着於步兵,每個步兵師團配屬戰車24輛。(註十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聯合兵種)獨立混成第1旅團」的編成:

「獨立混成第 1 旅團」人員、機動車輛(戰車除外)編制數——人員:4,750 名、各 式自動車輛:744 輛(同註十一)(作者提供)
「獨立混成第 1 旅團」人員、機動車輛(戰車除外)編制數——人員:4,750 名、各 式自動車輛:744 輛(同註十一)(作者提供)

整體而言,抗戰時期的日軍並未機械化,少數機械化了幾個師團,都不曾在中國戰場使用過,(註十三)而在蔣百里將軍的定義中,當時的機械化快速部隊指的是──乘馬兵腳踏車隊機踏車隊汽車化及裝甲化部隊,(註十四)相較於以步兵為主力的國軍(完全沒有汽貨、馬車),日本陸軍每個師團至少配備5,849匹馬、520輛以上的汽貨車與500輛以上的馬車與24輛坦克來看,日軍已算是運輸快速的機械化部隊。(註十五)另外在徐平主編的《侵華日軍通覽(1931~1945)》一書中介紹,在日軍發動侵華戰爭之初,一般齊備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指四聯隊制師團)兵力往往可達24,000~28,000人,擁有戰馬(約)7,630匹……這類的師團又區分為挽馬制(原野作戰型)與馱馬制(山地作戰型)兩類。(註十六)其相對於國軍的移動力或是機動力高低,就不用再贅述了!

資料來源--曹劍浪:《國民黨軍簡史》(解放軍出版社)/其資料來源為 陳誠在 1946 年所出版的《八年抗戰經過概要》之附表三『戰爭直前敵我師編製裝備 比較表』(同註十五)(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曹劍浪:《國民黨軍簡史》(解放軍出版社)/其資料來源為 陳誠在 1946 年所出版的《八年抗戰經過概要》之附表三『戰爭直前敵我師編製裝備 比較表』(同註十五)(作者提供)

日本是直到1941年4月,才由陸軍省正式下令廢除騎兵科,撤銷教育總監部的騎兵監部,同時設置陸軍省機甲本部(指機械化部隊與裝甲部隊的合稱),原騎兵監吉田悳中將(1887~1965,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0期畢)轉任機甲部長,負責機甲部隊(包含戰車、牽引車、運輸車)、騎兵部隊的教育、編制與技術開發,坦克在日語裡稱作戰車。因此日本戰車部隊的主要將領多為騎兵科出身。(註十七)隔年(1942年)6月24日,日軍大本營正式下令組成坦克軍(機甲軍),由吉田悳升任司令官,同一時間組建了第1、第2、第3戰車師團與戰車教導旅團,其中──第1戰車師團駐寧安、第2戰車師團駐勃利、第3戰車師團駐包頭。到1944年6月又在關東的千葉縣組建了第4戰車師團。日軍戰車師團一般裝備輕型戰車100輛、中型戰車335輛、各式汽車1,272輛、加農砲36門、高射砲12門、野砲4門、速射砲12門、平射砲6門、重機槍18挺、輕機槍144挺、步騎槍2,900支等。戰車師團編制總人數為13,820人(這時其步兵師團總人數已達24,440人)。日軍劃分坦克級別的重量標準:10噸以下為輕型,10~20噸為中型,20噸以上為重型。而歐美的標準20噸以下均屬於輕型坦克。因此,日軍的主戰坦克實際上都是輕型的。它相比歐美坦克曝露出火砲口徑小、裝甲薄、噸位低、速度慢、行程短等技術弱點。此外,在懸吊裝置、發電和傳動裝置、液壓氣動裝置、機件堅牢度、無線電通信、光學器材等方面也與同時期歐美國家有著顯著差距。(註十八)但如前所述,即使有這麼多缺點,對缺乏反坦克武器、以配備輕兵器步兵為主的中國軍隊,仍是一個嚴重威脅。很多時候,國軍官兵就只能如電影《八百》那樣,身上綁滿──集束手榴彈(即將數個手榴彈綁定在一起),以自殺方式來攻擊敵人的坦克或裝甲車。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