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看看「抗戰軸線翻轉」說法的幾個側面

2023-12-17 07:10

? 人氣

蔣百里以古典兵法學分析日本軍國主義必然採用「速戰速決」的作戰方針,我則應事事與之相反,進行「彼第一,我第二」的「持久戰」,以空間換取時間,相機予以打擊。戰力預置華東,引敵由東向西,軸向攻防。(註七)蔣百里的對日作戰戰術主張歸納為一個「拖」字。1937年夏天,蔣百里會晤其老友錢均甫(錢學森的父親)時說,感謝我們的祖先,中國有地大、人眾兩個優越條件。不打則已,打起來就不能不運用拖的哲學,拖到東西戰場合流(當時歐洲情勢已經相當緊張,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我們轉弱為強,把敵人拖垮而已。而蔣百里的《國防論》內容可概括如下:第一,用空間換時間;第二,不畏鯨吞,只怕蠶食,全面抗戰;第三,開戰上海,利用地理條件減弱日本攻勢,形成長期戰場。全書的最終結論是:抗日必須以國民為本,打持久戰。所以蔣百里才會說出這句名言:「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講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四, 1935年(民國24年度)秋季大演習

演習地域:選定自南京至宜興天王寺溧水與凓陽張渚鎮間一帶為演習地域,以京杭公路,為東西兩軍之主要作戰線。由蔣中正擔任此次演習的統監部統監,唐生智則擔任演習參謀長。共有兩萬餘人參與了這次在長江以南南京和上海之間的演習。這種前所未有的參演部隊的規模,使得中國軍隊能夠真實地模擬實際戰場條件,其主要宗旨就是對「誘敵深入」戰略的一次檢驗。

演習結束後總結了經驗教訓,唐生智評論說演習地點選擇得非常好。這樣的地形地貌對於坦克部隊指揮官而言不亞於一場噩夢。江河密佈,山坡陡峭,道路狹窄崎嶇,幾乎沒有哪座橋樑能支撐坦克的重量。用來間隔成千上萬小塊水田的田埂,幾乎都不到兩三英呎寬。對於在陣地間快速移動的步兵來說,這個寬度足夠了,但對於履帶車輛而言,它們就無計可施了。這種地形似乎是任何機械化軍隊的葬身之處。 (註八)

另外在上海開戰前夕,南京軍事委員會管理部代理部長姚琮(1891~1977,畢業於保定通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為蔣中正同學,1949年隨政府來臺,後以中將官階退伍)就上過條陳,主張「宜於淞滬一帶決戰,而以平津為副」──其利有五:指揮便利一也;集中容易二也;補給較便三也;江南多港灣不利於敵四也;易動列強觀感,而得多助五也。(註九)

五,抗戰時期~日軍到底有沒有機械化部部隊

在記錄上,日軍最早的坦克兵(裝甲兵/戰車兵)建制是在1925年,為分別在久留米和津田沼建立的第一與第二戰車隊,各有「雷諾-FT17(有世界上第一輛現代戰車之稱號,重7噸)」坦克5輛、MKA坦克3輛(為英製「惠比特犬(Whippet)」中型坦克,重14噸)。最初這些戰車部隊和當時世界各國一樣,將其配屬在各師團內使用。從「九一八事變」以後,日軍凡大規模的進攻作戰,都有戰車部隊參與,這對缺乏反坦克武器(如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生產的Pak 36/3.7cm口徑反坦克砲或蘇羅通20毫米防空機砲)的中國軍隊造成重大傷害。不過在「一․二八事變」時,由第一戰車隊內抽調改編的獨立戰車第二中隊,在江南這種小河密布及城鎮建設複雜的區域則是吃了不少苦頭。1933年,日軍將第一與第二戰車隊分別擴充為第一與第二戰車聯隊(相當於坦克團)。(註十)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