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對台灣打經濟牌為何失敗,台灣又付出了什麼代價?

2023-11-30 09:53

? 人氣

根據台灣政府的數據,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外商投資在21世紀10年代初的大部分時間裡穩定在每年100億美元左右,但在2018年末急劇下降,此後一直保持在這一水準的一半左右。2023年至今,台灣僅有13% 的投資流向中國大陸,25% 流向亞洲其他地區,近一半流向美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去年代表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進行的一項對台企的調查發現,近60%的台企已經或者正在考慮將部分生產或採購遷出中國,這一比例明顯高於歐美企業。

台灣冷凍食品加工公司元家企業(Yen and Brothers)的CEO顏志傑(Jay Yen)說,他的公司獲得了約7.5萬美元的政府補貼,用於向美國消費者推銷產品。他說,中國現在只佔其收入的3%左右。

儘管如此,顏志傑稱,如果你真的要考慮中美開戰的風險及其對台灣的潛在影響,你也許會把賭注押在第三國——既不是中國也不是美國。

潮流轉向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開放經濟,台灣企業位於首批投資者之列。

到了21世紀頭10年,中國融合兩岸經濟的策略似乎取得了成功,2010年,台灣逾28%的產品出口至大陸,10年前這一佔比不到4%。

兩岸直航實現了幾十年來的首次正常化。大陸遊客獲准赴台灣自由行。

到2014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對過度依賴中國愈發感到擔憂,這種風向出現了轉變。一場由學生主導的示威對一項本會加深與中國關係的貿易協定進行了抗議,該協定後來被放棄。2016年上任的台灣總統蔡英文一直在推動台灣經濟的多元化。

作為回應,中國將貿易問題進一步推向聚光燈下。

今年4月,中國對台灣的貿易限制展開調查,稱台灣對大陸2,400多項產品輸入台灣地區採取單方面限制措施,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規定。中國商務部10月份宣布,該調查將延長至明年1月12日,也就是台灣即將舉行大選的前一天。

台灣政府稱這些調查是出於政治動機。

中國官員暗示,根據2010年國民黨領袖馬英九擔任總統時簽署的一項協議,中國政府可能會部分終止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北京方面還對台灣最近與美國達成的貿易協議作出憤怒回應。

對於台灣企業來說,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建設和運營新工廠既不便宜,也很艱難。富士康和蘋果公司的另一家供應商緯創資通(Wistron)在印度的工廠時常發生抗議活動,導致工廠運營中斷。今年9月,一場大火導致位於泰米爾納德邦的一家台灣工廠停產。

不過,一些台灣商人顯然已經對中國心存芥蒂。

Leo Chiu說:「電子業已經不是台灣人的天下,是大陸的。」他在中國大陸一家電子製造商的品質控制部門工作了14年,後來認為自己在這已沒有上升空間,於2019年返回台灣。他說,他的許多老同事都離開了。

「先是習近平要下台,還有可能改變的,」Chiu說。「但是我覺得很難。」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