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對台灣打經濟牌為何失敗,台灣又付出了什麼代價?

2023-11-30 09:53

? 人氣

在野黨國民黨的國際事務部主任黃介正(Alexander Huang)說,他的直覺是,相關大型製造企業將努力留在中國市場,即使條件嚴苛。他表示,如果與那些企業主交談,他們會說,不,絕不可能把市場拱手讓給競爭對手。國民黨的支持者包括與中國大陸有關聯的商界人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即便如此,仍有許多因素在推動台灣重塑與中國的經濟關係。

川普(Trump)時代的關稅和拜登(Biden)政府的出口管制提高了從中國採購的成本,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禁止從中國採購。美國公司正在推動其台灣供應商實現採購多元化,而中國工資的上漲也削弱了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

台灣人長期以來對中國的情緒變化——以及中國以其經濟影響力來懲罰台灣的行為——也是推動因素。中國已禁止進口菠蘿等台灣農產品,並在2022年禁止石斑魚進口,還對赴台旅遊施加限制。

這些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適得其反,迫使台商另謀他路。

尋找新市場

在台灣從事養魚業的Chang Chia-sheng說,十年前他的主要出口目標是中國大陸。但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攀升,他把目光投向了其他地方。他說,自2018年以來,面向美國的銷售額猛增了五倍。Chang:「在美國,事情就是比較順利」。

美國和台灣於5月就一系列深化關係的貿易和投資措施達成協議,但該協議並未降低關稅。

根據標普全球(S&P Global)的數據,在截至2023年6月的季度,製造世界上大多數最尖端邏輯晶片的台積電63%的收入來自美國,高於2018年同期的54%。目前,台積電僅有12%的收入來自中國買家,低於2018年第二季度的22%。

台灣政府還鼓勵與東南亞、南亞、澳洲和紐西蘭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繫。2016年推出的 「新南向政策」在台灣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國民黨認為發放獎學金等促進關係的措施代價不菲,並不值得。

但台灣對「新南向」貿易夥伴的出口額在2023年前九個月已增至660億美元,比2016年同期高出約50%。

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坦率地講,台灣是在被動回應有關要更加多樣化貿易夥伴的需求。她說,台灣需要自己管理風險,但也更需要盟友與台灣一起化解這些風險。

根據司爾亞司數據資訊有限公司(CEIC)的數據,2023年第三季度,美國和東南亞六大經濟體合計佔到台灣出口額的36%,這是自2002年以來首次超過按季計算的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出口比例。

今年9月份,中國大陸市場在台灣出口總額中的佔比不到21%,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比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