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任觀點:第四次以阿戰爭50年─以往鑒來

2023-10-05 07:00

? 人氣

先發制人或承受第一擊。以色列參謀本部偵知敵人的軍隊調動之後主張先發制人,但美國堅決反對。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正窮於應付水門案錄音帶醜聞,同時副總統安格紐因逃稅案而喧騰報章,負責處理中東情勢的責任落在國務卿季辛吉的身上。他告誡以色列讓阿拉伯國家先發動戰爭,忍受第一波的攻擊之後再行反擊,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才能夠解藉道義之名施加援手。以色列總理梅爾(Golda Meir)夫人不得已接受了季辛吉的意見,放棄了歷年來以色列先發制人(preemptive strike )與奇襲的戰術。以色列在戰爭初期中所重大的挫敗與這個決定有直接的關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戰爭為手段達成政治目的如緣木求魚。埃及總統沙達特設定的戰略是以局部的軍事勝利換取政治上的利益。他想藉軍事行動一方面壓制國內反對派的力量,再方面提高他在阿拉伯世界的聲望,當然收服失土也是重要的目的。埃軍擊潰了以色列在蘇伊士運河以東的巴勒夫(Bar Lev Line)防線之後, 並未乘勝進擊,反而在當地駐紮不前,因為他認為已經達到了政治的目的;之後,以軍反攻,埃及反而遭受重大的軍事挫敗。1973年也是季辛吉在處理越南的和平與戰爭問題,他想以擴大戰爭來結束戰爭,以戰逼和的結果是1973年5月越南赤化,美國倉皇撤退。1950年代的韓戰、1990年的海灣戰爭、近20年阿富汗及敘利亞內戰等, 美國軍事力量大舉投入,但當地的政治情勢並無任何改善。

戰爭中的外交具有關鍵的角色。贖罪日戰爭19天結束,一方面因為戰爭情勢逆轉為對以色列有利,另一方主要是美國在外交上牽制了俄羅斯的介入, 季辛吉每天跟沙達特總統通電話,勸阻戰爭的擴大,並勸阻以色列不要殲滅埃及被圍困的第三軍。阿拉伯國家則以威脅石油禁運作為武器,牽制了歐洲國家對以色列的援助。由於美蘇及聯合國的折衝,才使得戰爭能在短時間內結束,而不至於曠日費時,造成更多的傷亡。

戰爭所造成的破壞難以彌補,政治人物不應執意發動。在19天的戰鬥中,大批軍事裝備的毁損之外,以色列死亡人數約2600人, 7500人受傷。對當時只有327萬人口的以色列人來說可謂損失慘重;敘利亞3500人死亡, 21,000人受傷;埃及約15,000人戰死, 30,000人受傷。戰爭沒有贏家,受害最深的還是無辜的老百姓。(按:1981年10月6日,在這個當年沙達特發動贖罪日戰爭的那一天,他在一次遊行活動中被刺殺身亡。)

國家生存繫於內部的團結。戰爭過去了半個世紀,當前以色列的問題正如何佐(Issac Herzog)

總統9月27日紀念戰爭50週年會上所說的,不是來自於外部的威脅,反而是內部因司法改革等問題帶來了的矛盾與分化。民主的倒退成了最大的國安問題。納坦雅胡總理見證了數十年來以色列的戰爭與和平,民主與發展,目前站在一個團結與分化的十字路口,只能以更多的民主才能為以色列帶來更多的安全與韌性。

50年前的中東贖罪日戰爭血的教訓有很多值得世人反省檢討的地方,對兩岸的和平也有可供借鑒之處。最重要的歷史教訓是:不要妄想以軍事手段來達成政治目標。

*作者為前國防部軍政副部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