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真假難分!生成式AI恐致假訊息更猖獗

2023-10-02 05:50

? 人氣

生成式人工智慧ChatGPT受到熱議。(圖片來源:德國之聲)

生成式人工智慧ChatGPT受到熱議。(圖片來源:德國之聲)

近來最熱門的資訊科技話題,莫過於生成式AI的推出。去(2022)年底微軟資助的新創公司OpenAI,開發了一款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它不僅支援50幾種語言並能回答各式問題,而且還能統整資料、製作表格、寫程式、翻譯、創作歌曲等,推出後短短5天就超過百萬用戶數,兩個月就已經有上億的使用者,可說是成長最快速的應用程式。微軟與OpenAI乘勝追擊,在今年2月又推出另一新款Bing,它不僅有自己的搜尋引擎,也可在Edge瀏覽器上操作,號稱是比ChatGPT更快速、更精準,未來將進一步與Office文書工具的功能整合,同樣一推出也是用戶數暴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網路搜尋引擎龍頭Google不甘示弱,也在今年推出AI聊天機器人Bard,目前還在實驗試用階段。據瞭解,它同樣可支援多種語言外,更加了Google智能鏡頭、還能朗讀,也能生成如程式碼、腳本、音樂作品、電子郵件等功能,不斷擴展服務功能以吸引用戶使用。

這些用生成式AI技術,讓電腦自動創造新的內容,為何會受到全球矚目?除了可像人一樣進行對話、回答問題外,不論是文本、影像、音樂、圖片等類型,皆能快速生成。最實用的是,它可根據你的需求來回答,例如提出複雜的問題:「過敏體質的幼童應注意的事項及提供哪些餐點?」或者以搜尋的事項來做比較,如:「目前市占率最高的筆電是哪個品牌?」甚至它還可立即提供創作作品,像是:「用俏皮的口吻寫一首五言絕句」,等等,只要一些簡單的提問,馬上幫使用者整理出資料或者製成表格呈現。

由於操作便利、快速,有些公司開始將這項生成式AI技術應用在客服方面,回答客戶的問題;其他還可應用在人力資源、財務行政、行銷領域等。因此有些人就開始擔心,生成式AI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甚至猜測哪一種行業最容易被取代。目前雖然AI技術或許還有待加強,但之前包含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等多名科技領袖和研究人員,共同發布公開信,呼籲所有AI實驗室暫停各式先進的研發,也是因為AI工具可能會對社會與人類造成深遠的影響。

這樣的擔心並不陌生,資訊網路科技在1990年代興起時,網際網路開始商業化使用也被認為會造成大量解雇潮。時至今日,大多數的人運用這項科技更有效率來提高工作品質,很難想像我們若回到沒有網路的時代,會是多麼的不方便。

如同網際網路後來的發展,人們過度的依賴而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包括過度使用網路,像是社群網站、網路遊戲等的成癮問題;網路存在許多惡意的言論與攻擊;以及利用網路管道進行跨國的詐騙事件,不僅侵害隱私權,犯罪分子可能會利用個人資料進行各種非法活動,這些都是目前一直存在的問題。

對於生成式AI善於統整與創作,雖然協助人類彙整資料等需求,它所產出的內容同樣也受到許多的質疑,譬如所生成的內容用數位科技做出來的成品,像是圖片製作,它的智慧財產權歸屬問題。其次是和網際網路的過度依賴使用一樣,若使用者太過依賴生成式AI,可能影響創造力的思考。最近就有教師為了避免學生貪圖便利,用生成式AI做成的作業,只要是與心得報告有關的作業,一律都改為口頭報告,或許就是擔心這類的事情發生。

生成式AI還有另一大隱憂是,若被不肖人士所利用以假亂真來包裝假訊息,民眾可能更難辨識。假訊息的嚴重性已是國家安全問題,曾有跨國學術調查,臺灣遭到外國假訊息攻擊程度是世界第一。假訊息之所以讓人無法辨識是把真實的內容重新再包裝,又或者當你一再重複聽到相同的陳述時,會覺得假訊息更像是真實。而且假訊息的種類甚多,不是只有訊息的內容是假的,還有假的圖片、影片、網址、教人如何操作商品的開箱文等。偏偏面對這些假訊息,無論在辨識程度,或是防制假訊息的能力方面,民眾反應卻是薄弱的。

有網友在PTT詢問面試的時候是否能使用chatGPT幫忙解答。(示意圖/Photo AC)
使用chatGPT幫忙解答。(示意圖/Photo AC)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曾公布臺灣假訊息的調查,發現有7成5民眾表示過去一年曾收到假訊息,也有5成民眾認為自己不會受騙,反而有9成民眾覺得別人才可能容易上當。最常製造假訊息的傳播管道則以網路和手機最多。

由於生成式AI裡所提供的資料並無檢核的機制,無法確定內容是否正確,必須人工一一去核對,若是使用者又沒有進一步確認,很可能就這樣傳播出去。因此,閱聽人本身的「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就很重要。

該如何使用來防範呢?日前國科會曾發布「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構)使用生成式AI參考指引草案」,羅列了10點各機關使用生成式AI的注意事項,包括不得向生成式AI提供涉及公務應保密,使用生成式AI作為執行業務或提供服務輔助工具時應適當揭露等,為了就是因應生成式AI可能涉及智慧財產權業務機密方面的侵害。雖然這個指引也適用於一般大眾,不過這只是針對智慧財產權方面的使用注意事項,真正要杜絕假訊息的發生,關鍵還是在教育,民眾的媒體識讀有無真正的落實。

假訊息的手法日新月異,這些訊息常以移花接木的方式,有時會用聳動的標題或誇張的圖片去吸引民眾注意,讓人沒有戒心而不去辨別真偽;況且大部分的民眾只要覺得新奇、有趣,常常會分享給親朋好友們。對抗假訊息不能只靠法律的制定,民眾無論使用哪種媒介都要有正確的使用觀念,對於來路不明的資訊應避免轉發外,也要有警覺心與判別能力,才能減緩假訊息的漫延。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