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填鴨了,4C 才是王道:《21世紀的21堂課》選摘(3)

2018-09-23 05:10

? 人氣

「在這樣的世界裡,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資訊。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資訊,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資訊、判斷哪些資訊才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資訊,組成一個整體的世界觀。」(示意圖,取自Pixabay)

「在這樣的世界裡,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資訊。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資訊,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資訊、判斷哪些資訊才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資訊,組成一個整體的世界觀。」(示意圖,取自Pixabay)

在這樣的世界裡,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資訊。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資訊,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資訊、判斷哪些資訊才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資訊,組成一個整體的世界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西方自由主義教育的理想,在幾百年來一直是如此;但在今日之前,甚至許多西方學校也從未認真加以實現。教師只是把資料硬塞給學生,再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出於對威權主義的恐懼,自由主義的學校反而特別害怕教學生大敘事(grand narrative)的本領,而認為只要給學生提供大量資料、加上一點自由,學生就會創造出自己的世界觀;就算這一代學生還沒辦法消化一切、打造出一個有頭有尾有意義的故事,未來也總有時間,讓我們好好消化這一切。

但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我們在未來這幾十年所做的決定,將會影響「生命」本身的未來,而我們只能依據自己目前的世界觀,來做出這些決定。如果我們這一代無法對宇宙有整體的認識,人類的未來就等於只能依賴隨機的決定。

除了太強調提供資訊,大多數學校也太強調讓學生學習一套既有的技能,例如解微分方程式、用C++ 寫電腦程式、判斷試管中的化學物質、或是要外國人學講中文。然而,由於我們並不知道2050年的世界和就業市場會是什麼模樣,所以我們也不會知道人類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我們可能投入大量的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怎麼說中國話,但可能到了2050年,AI 比人類更會寫程式,谷歌翻譯程式也能讓外國人就算只會說「Ni hao」(你好),也能近乎完美的用國語、粵語或客家話來交談。

所以,我們該教什麼呢?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現在該教的就是4C: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 )、創意(creativity)。191 更廣泛的說,學校應該別再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夠臨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在不熟悉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心理平衡。想跟上2050 年的世界,人類不只需要發明新的想法和產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重塑自己。

這麼做的原因在於:隨著改變的腳步加速,除了經濟將會大改變,就連「做為一個人」的意義也可能不同。早在1848 年,《共產黨宣言》就聲言「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雲散」,只不過,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講的主要是社會和經濟結構。而到了2048 年,或許智人的身體構造和認知構造也會煙消雲散,或是散成一片雲端的資料位元。

1848 年,幾百萬人失去了鄉間農場的工作,遷移到大城市,改到工廠裡上班。但他們到了大城市之後,大概性別並不會改變,也不會忽然多個第六感。而且只要在某間紡織廠找到工作,就能在這個行業待上一輩子。

然而到了2048 年,人類可能要面臨的就是遷移到網路空間、流動的性別認同、以及電腦植入裝置所帶來的新感官體驗。就算你找到了一份有意義的新工作,譬如為3D虛擬現實遊戲設計最新的時尚流行,但可能只要短短十年,不但是這項工作、甚至是所有需要類似藝術創意的工作,都會被AI 取代。所以你在二十五歲的時候,交友網站上的自我介紹可能是「二十五歲的異女,住在倫敦,時尚業」。但到了三十五歲,就變成「年齡調整中,非特定性別,新皮質活動主要在『新宇宙』虛擬世界,人生使命是要前往其他時尚設計師未曾踏足的境界。」再到了四十五歲,就連約會和自我定義,都成了過時的概念,只要等待演算法幫你找到(或是創造)完美的另一半就行了。還想要從時尚設計找到人生意義嗎?現在演算法的作品已經比你強太多了,如果再去回顧你在十年前最滿意的作品,只會讓你覺得丟臉到無地自容,再也沒有半點自豪的感受。而且你也才四十五歲,後面還有好幾個十年,等待你一再大大改變。

上面這個例子當然只是假設。沒有人真正知道未來的變化將是如何,而且任何的假設都可能與真正的未來,相去甚遠。如果某個人向你描述二十一世紀中葉的世界,聽起來像是一部科幻小說,他很可能是錯的。但如果某個人向你描述二十一世紀中葉的世界,聽起來一點都不像是科幻小說,那他肯定是錯的。雖然我們還無法確定細節,但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一切將會改變!

「生存豪宅」建造在地下,有如科幻小說情節(圖/Pepe Pont @flickr)
「如果某個人向你描述二十一世紀中葉的世界,聽起來一點都不像是科幻小說,那他肯定是錯的。雖然我們還無法確定細節,但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一切將會改變!」(示意圖,Pepe Pont @flickr)

「穩定」是奢侈品

雖然成年人的大腦並不像我們過去以為的那麼僵化,但和青少年的大腦相比,可塑性還是差了一截。要讓神經元重新連結、讓突觸重新搭上線,實在是難如登天。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穩定」會是我們無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還想死守著穩定的身分、工作或世界觀,世界只會咻地一聲超越你,把你遠遠拋在後方。而因為人類的預期壽命應該會更長,你有可能有幾十年的時間,只能活得像一塊無知的化石一樣。想讓自己在這個世界還有點用(不只是經濟上,更重要的是在社會上),就需要能夠不斷學習、重塑自己;而且到時候,五十歲可能還算年輕。

等到改變成為常態,無論是個人或人類整體過去的經歷,參考價值都只會慢慢降低。無論是個人或整體,人類將愈來愈必須面對以前從未遇到的事物,像是超高智能機器、基因工程打造的身體、能夠精確操縱自己情緒的演算法、急速襲來的人為氣候災難,以及每過十年就得換個專業。面對前所未有的局面,到底該怎麼做才正確?現在被大量資訊淹沒,絕無可能全部吸收和分析,又該如何回應?如果不確定性已經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態,又要怎麼過下去?

想在這樣的世界過得順風順水,需要心態非常靈活、情感極度平衡。人類將不得不一再放棄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學會與未知和平相處。但麻煩的是,要教孩子擁抱未知、維持心理平衡,要比教他們物理方程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來得困難許多。人的韌性不是光靠著讀書聽課就能培養出來。而且因為現在的教師多半也是舊教育體系下的產物,通常連他們自己的心態也還不夠靈活。

工業革命讓我們對教育的想法,就像是一條生產線。城鎮的中心有一座大型混凝土建築,分成許多相同的房間,每個房間再配有幾排桌椅。鐘聲響起,你就和另外三十個同年出生的孩子,一起進去某一間房間。每個小時都會有某個大人走進來,開始說話。而且是政府付錢叫他們這麼做的。有一個大人會告訴你,地球是什麼形狀,另一個告訴你人類的過去如何,再另一個告訴你人體是怎樣。

我們很容易對這種模式嗤之以鼻,而且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就算這種教育模式在過去有些成就,現在也已經信用破產。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出可行的替代方案。至少,這種替代方案不能只適用於高檔的加州市郊富人區,而需要能夠擴大規模,即使在墨西哥鄉間也必須適用。

科技服務你、還是你在服務科技?

所以,如果有個十五歲的孩子,困在墨西哥、印度或阿拉巴馬州某間觀念過時的學校,我能給他的最好建議就是:不要太依賴大人。

多數的大人都是一片好意,但他們就是不懂現在這個世界了。在過去,「聽大人的話」會是相對安全的選項,因為在當時,他們確實懂那個世界,而且世界的變化並不快。但二十一世紀不一樣,變化的腳步愈來愈快,你永遠無法知道,大人告訴你的到底是永恆的智慧、還是過時的偏見。

那麼,到底你可以依賴什麼呢?也許是科技?這會是更冒險的選項。科技可以帶來許多幫助,但如果科技在你的生活裡掌握太多權力,科技就可能把你當作人質,只推動它想達到的目標。幾千年前,人類發明了農業;但這項科技只讓一小群精英變得富裕,大多數人類反而淪為奴隸。大多數人發現自己得頂著炎炎烈日,拔草、澆水、收成,工作從日出到日落。這也可能成為你的命運。

科技並不壞。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科技能幫助你達成目標。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科技就很容易為你塑造目標,控制了你的生活。特別是隨著科技愈來愈了解人類,你可能愈來愈會發現,好像是自己在服務科技,而不是科技在服務你。有沒有看過街上的人像喪屍一樣遊蕩,臉幾乎貼在手機上?你覺得是他們控制了科技,還是科技控制了他們?

這麼說來,你是該依賴自己嗎?如果這是《芝麻街》或是以前那種迪士尼電影,這聽起來可能是個好主意,但這個選項在現實生活的成效並不佳。就連迪士尼也發現了這一點。大多數人就像《腦筋急轉彎》裡的萊莉,其實並不瞭解自己,打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時,反而容易遭到外部的操縱。我們在腦裡聽到的那些聲音絕不值得信賴,因為這些聲音反映的總是國家的政治宣傳、意識型態的洗腦手段、商業廣告的殷殷召喚,更別提人體生化機制本來就有缺陷。

隨著生物科技和機器學習不斷進步,要操縱人類最深層的情緒和欲望,只會變得愈來愈簡單,於是「順從你的渴望」、「跟著你的心」、「隨心所欲」就會愈來愈危險。等到可口可樂、亞馬遜、百度或政府,知道怎樣觸動你的心弦、按下你大腦的開關;那麼,那些行銷專家的目的和你內心的渴望,之間的區別是否還容易看得清?

要面對這項艱巨的任務,就必須下定決心、瞭解自己這套作業系統。人人都需要知道自己的本質,希望在人生中達到什麼目標。在本書所提出的諸多建議裡,這絕對是歷史最悠久的一條:認識你自己。

20180903-《21世紀的21堂課》立體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21世紀的21堂課》立體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為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著有《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本文選自作者最新著作《21世紀的21堂課》。本系列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