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作者在巴黎逝世,享耆壽94歲

2023-07-13 06:30

? 人氣

「我們永遠無法確定,我們跟他人的關係有多大程度是出自於我們的感情,是出自我們的愛情或是與愛情無關的感情,是出自我們的善心或是恨意。也無法確定這些關係有多大程度是被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關係預先決定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

媒體總是說他神秘而離群索居,對現代西方社會的喧囂有些脾氣暴躁。米蘭·昆德拉1980年接受好友羅斯代表《紐約時報》採訪時感嘆,因為「小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立足之地」。昆德拉說:「無論是建立在馬克思、伊斯蘭教還是任何其他基礎上的極權世界,都是一個充滿答案而非疑問的世界」、「在我看來,如今全世界的人更喜歡評判而非理解、更鍾意回答而非提問,因此在人類確定性的喧囂愚蠢中,幾乎聽不到小說的聲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一句很棒的猶太諺語: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但上帝為什麼要笑呢?因為人類會思考,但真理卻從他身邊溜走;因為人越是思考,人與人的想法就越是不同;最後,因為人永遠不是他自己所認為的那樣。

米蘭昆德拉

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因反共遭剝奪國籍40年,2019年11月28日捷克恢復其公民身分。(AP)
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因反共遭剝奪國籍40年,2019年11月28日捷克恢復其公民身分。(AP)

出版於1988年的《不朽》(Nesmrtelnost),是米蘭・昆德拉用捷克文寫就的最後一部小說,也是他第一部以法國作為背景的小說。與過去的作品總是出現捷克人物與流亡,這本小說更著重於哲學性的思辨,像是讓海明威死後與歌德討論身後「形象」的命運。《紐時》說,昆德拉雖然還是用捷克文寫作《不朽》,但這也是他首次背向捷克—只不過昆德拉並未停止觀察自己的祖國。此後昆德拉創作的第一語言從捷克文改為法文,原來對於政治題材的關注逐漸轉向哲學思考,這段時期他開始也用「法國作家」來稱呼自己。

因為反共流亡法國的米蘭・昆德拉,2008年時被指控21歲時在捷克曾當過「告密者」,對捷克警察揭發一名美國間諜德沃拉切克(Miroslav Dvoracek)的真實身份,這讓德沃拉切克差點被判處死刑,最後坐了14年苦牢才終於出獄。《紐時》當時指出,「無論這些指控多麼神秘,都可能削弱昆德拉作為反極權主義代言人的道德地位」。對昆德拉的「抓耙子」指控,也讓人聯想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的案例,因為他在2006年自承年少時曾是納粹黨衛隊一員,震撼世界文壇。

總是對媒體敬而遠之的昆德拉先是發表了一份書面聲明自清:「我以最強烈的方式反對這些指控,這些指控純粹是謊言。」接著又破例接受捷克CTK通訊社專訪,指責新聞媒體的不實報導根本是在「暗殺一名作家」。昆德拉的好友羅斯與《魔鬼詩篇》作者魯西迪(Salman Rushdie)、捷克總統兼劇作家哈維爾(Vaclav Havel)、賈西亞・馬奎斯(García Márquez)等人則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強調「布拉格一名科學家可以證明昆德拉無罪」,更指責媒體經常在未經查核的情況下散播謠言,未能注意那些可以駁斥謠言的證據。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