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Vuvu比您想像的有智慧─文化照顧對失能定義的再詮釋

2023-05-01 05:30

? 人氣

Vuvu比您想像的有智慧:文化照顧對失能定義的再詮釋。(作者提供)

Vuvu比您想像的有智慧:文化照顧對失能定義的再詮釋。(作者提供)

Vuvu當老師,我們是學生:翻轉長者失能的主流想像

筆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回到自己的部落,以部落文化健康站(簡稱文健站)作為主要研究文化照顧議題的田野地點。這四個月來,非常感謝計畫負責人、照顧服務員願意給予我機會進行訪談與參與式觀察,並以志工的角色協助長者的照顧服務。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我從訪談vuvu(排灣族語對耆老的尊稱)的生活經驗中學習到諸多文化知識。因此,筆者決定透過一場懷舊課程,將文化健康站視為傳承文化的場域與空間,試著翻轉文健站對於長者是受照顧者的主流社會預設制度,長者很樂意跟我分享以及指導我、教會我在過去日常生活當中相關的文化故事,本次的交流主題的啟發來自於vuvu 們最有共鳴的「農務生活」,從諸位長者身上,認知到互助(pusaladj)、分享(pusatja)的傳統美德。今天會有這堂的內容,都是匯集長者傳授的知識,因此,我僅只是課程的引言人,文健站的vuvu才是這堂懷舊課程的老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長者口述中的mazazeliuliulj:換工制度中的互助精神

排灣族在傳統生計方面,係以山田燒墾為主,同時也從事狩獵、畜養和捕魚等活動,在農業生產方面,排灣族主要種植小米、芋頭等作物,還有花生、樹豆、地瓜等,然而,這些農作物不僅是自用,還有一部分必須對頭目進行納貢。在過去曾有貝幣和鐵器等作為交易媒介的習俗,但整體而言,排灣族的生活經濟屬於無市場制度的「生計經濟」(subsistence economy),排灣族的再分配制度是貴族制度所產生的,也是該本文化的一大特徵。

換工制度(mazazeliuliulj)是部落族人非常純粹的傳統精神,過去換工並無固定之對象或團體,遇到開墾、整地、收穫時,所請之人不限於親屬,來工作的人並沒有領取任何工資,而是互相幫忙,這個就是過去生活互助的美好,這些邀請大家換工(mazazeliuliulj)的的家戶則會負責提供午餐,例如:小米飯、芋頭、地瓜等食物,或是小米酒請工作的人享用。除此之外,家庭中如果沒有有小孩做人力的換工,部落有另ㄧ個類似換工的文化,長者口述中常常使用(mahayu)來稱呼,是指當家戶只有老弱婦孺時,或者是臨時遇到颱風、大洪水的緊急時刻,可以邀請親友或部落族人來協助農事,這家戶就會登門拜訪,邀請協助人力,大家就會無條件幫忙採收等工作。

「三媽卡」是一種桌遊卡牌,透過年紀、族群、空間三個光譜來呈現不同的生命故事。這套卡牌能夠激發長輩們述說自己生命故事的慾望,讓他們透過選出最有感覺的作品來分享跟自己有關的經歷。(作者提供)
「三媽卡」是一種桌遊卡牌,透過年紀、族群、空間三個光譜來呈現不同的生命故事。這套卡牌能夠激發長輩們述說自己生命故事的慾望,讓他們透過選出最有感覺的作品來分享跟自己有關的經歷。(作者提供)

『在現場討論換工的時候,文健站vuvu們選擇手中的三媽卡,補充說明,除了務農會實踐換工以外,以前我們部落有人家需要蓋房子甚至挖墳墓等等,也是透過類似換工的制度,彼此互相幫忙,一起行動的!』

面對部落的世代變遷,反思「文化照顧」如何落實?

  透過換工制度來看,顯現出是排灣族的傳統美德,強調互助、共享的精神,以親情、友情關係來做回饋,而非僅以金錢計算工作量。然而,現代農業技術的進步,使得換工制度漸漸變成價錢交換。此外,隨著社會變遷,因為部落的推力,使得年輕一代在1990年左右開始移住到外地謀生甚至居住,部落的人口結構產生了變化,以至於許多文化難以傳承下去,文化傳承面臨世代斷層的問題。

在面對過去「殖民創傷」以及現代「資本主義」治理的思維框架下,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部落自治的政治體制遭受解體,殖民政府透過行政區域治理的方式,強制削弱原有的互助共享關係。為了維繫互助文化,我們應該建立一個互助且共享的理想部落社會,並推廣此精神到族群的生活脈絡中。期許在這個理念下,文健站能過成為了一個極具價值的嶄新空間,以部落為照顧單位,透過資源連結與互助共享的精神,翻轉照顧者與受照顧者的角色,我們必須珍惜長輩的智慧與經驗,並將文化規範的學習傳承下去。面對為來,讓我們共同思考,如何讓互助共享的文化精神成為部落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並透過這樣的價值觀,讓我們的社區更加美好、更具活力以及永續性。

*作者為台東達仁鄉森永部落的排灣青年學子,目前就讀於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本人研究的主題係以「原住民長期照顧」、「部落文化健康站」為主要領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