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康觀點: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不信邪?看看貿易戰吧!

2018-08-02 06:20

? 人氣

中國自以為強國崛起,與眾不同,能不讓美國心生警惕嗎?(AP)

中國自以為強國崛起,與眾不同,能不讓美國心生警惕嗎?(AP)

還記得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中國出現「制度的自信」,提出「中國模式」比西方優勝。過往,蘇聯五年計劃,日本經濟奇蹟,都曾經令世界不少經濟學者著迷,論證各地成功處。然而,回到今天,或日本泡沫爆破,及蘇聯解體時,我們可以證明不少「另類模式」,最終失敗。今讀耶魯教授陳志武這本講金融史的書《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以西方金融誕生歷程,論證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更提出中國應該學習西方,改革制度。在2018年的今日,貿易戰中國被打到體無完膚,證實作者所言不假。若中國領導人早早聽作者所言改革,今天不會如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作者指出中國人認為當日的經濟奇蹟,即每年 GDP  增長過8,或9,甚至10%,「全」靠自己,存在根本性謬誤,是錯誤看法。

中國所以成功,是因為經濟學上的「後發性優勢」,有成功例子軌跡可依循,但後發性,同時有壞處,就是以為成功靠自己,缺乏動力改革制度。

接著,作者指出中國成功,是因為外部世界發展使然。他以洋務運動及國民政府改革開放失敗時,國際政治環境比較。十九世紀,交通不比現在發達,而且世界貿易以武力為主要手段,債主向欠債國動用武力,清朝洋務運動所以建立海軍,其實是打算作生意後盾,然最終失敗收場。加上西方未賺夠錢,中國工人技術不足,運輸成本也高,故難以成功。

以武力追債這種野蠻方式,要到阿根廷外長佐戈,這位律師出身的政治家,用法律觀點提出反駁,創造出應該用法律制度解決紛爭的劃時代命題,並在1907年海牙會議,正式開始落實。

往後,國民政府亦曾作出類似開放政策,但當時一戰令貿易關聯被打破,29年美國經濟蕭條波及全世界,日本侵華與內戰,令改革難以取得成果。

回到共產中國的成功,固然是因中國人刻苦耐勞,人口眾多,故有紅利,但世界不再以武為用,交通得到突破性發展,有這些橫向的,外部的因素,中國才可以成功,建立所謂的經濟奇蹟。從上面幾段,相信讀者亦知道相關性,與因果性的分別,後者用論證,前者則很快跳到結論。一般中國人,明顯是用前者思考。

20170722-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22日出席思沙龍「大國崛起中的小民幸福─藏在文化變遷後面的金融邏輯」座談。(顏麟宇攝)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早在2010年就出版著作提醒「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
(顏麟宇攝)

金融比家庭更可靠

在沒有金融產品(年金)前,中國是以儒家思想,養兒防老,作隱性制度,以家庭責任作退休保障,但這是不安全的。

想像一下,遇到天災人禍,保險或借貸,是否比家庭更可靠?例如地震時,整個城市受災,家人也自身難保。保險公司因為上市,兌現了未來收入,由大眾承擔風險,造成財雄勢大,得到的保障,反而比血肉家庭更大。

對比東方家庭,用民主、自由、法治,規範金融行為作保障的西方,家庭更有感情,因為大家沒有了利益衝突。

衝擊一般人概念的借錢理論

上面講家庭層面,現在到國家,就國家層面來說,借貸,即放國債,比加稅和印銀紙,更能振興經濟,與解決危機。回顧歷史,我們發現明朝滅亡原因之一,是加稅,引爆民變。元朝濫發貨幣,造成惡性通貨膨脹,人民亦叛。這些都是中國社會傳統理財概念,只重節流做成的。

不妨看看辛丑條約時,清朝國債只佔國民收入0.9%,1650年荷蘭國債是國民收入三倍。中國焦頭爛額,反之荷蘭一路繁榮。重點是中國不敢借錢花。

這也不能怪清朝,因為中國皇權至上,皇帝借錢不還,老百姓徒嘆奈何,而太平天國時,清政府也曾賴賬。

不妨計一條簡單算術,如果國家債券利率1%,投資回報5%,即借國債回報有4%,政府多發債投資,財政是否更有利?

如果納稅人投資回報率大過國債利息,回報累積的財富,也要計入利得稅。人民不斷用投資賺錢,錢會愈滾愈大。而滾大的錢,又會被政府抽稅。人民所得增加,政府稅收亦會增加。

看到這裡,是否很興奮?我也很興奮,想立刻借錢投資,但要做成這樣的市場,要有分權政府,及資訊透明。

西方能舉債成功原因,除了殖民地市場,帶來投資回報外,還有就是他們多數是分權政府,在上者不敢亂來,因為殖民地關係,新興中產階級,害怕財富被政府說拿就拿,於是要求更多政治權利,做成分權制度及新聞自由寫入憲法。英格蘭銀行除了是一個法人,亦有稅收作支持,人民自然不怕賴帳,敢買政府債券。

大言不慚的香港資本家施永青曾言,如果一個人不停借錢,遲早破產。我們不妨看多個例子。

今天很多人以為美國經常發債,又說中國是美國最大債主云云。這些傢伙超級無知。美國由立國起,已經借貸度日。

獨立戰爭原因,就是英皇對殖民地加稅,初起時,政府很窮,但不能徵稅打仗,因為就是反對徵稅而要獨立開戰,而新發行的「大陸幣」,又沒有國家承認,於是便向人民舉債。

立國後,美國實行債務重組,以三枝債券取代所有。往後,因電話、鐵路、火車、飛機等發明,加上企業併購,股市興旺。回到上面的投資者回報率高於政府債息,美國政府便透過借外債運作,再減人民稅,令人民投資,再在投資回報抽稅運作。由於一些內容要幫助下面論證,為免重覆,這部分,可能寫得太簡單,後面段落會補充,請繼續看下去。

中國政府也有國債,但和美國不同的是,美國政府多用於社會保障與醫療,中國是人民存錢進銀行,然後由銀行買國債,政府再用債券錢來投資面子工程。如我們所知道的一樣,官員拚政績,就是 GDP,於是大量鋼筋水泥出現,而這些是沒有後續的。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中國政府非民選,不用向人民負責。這種情況下,投資回報率長期低於債息,加上貪污腐敗,很容易因此完蛋。

南韓,金融市場,勞工(AP)
圖為南韓,金融市場。(AP)

西方興起靠金融,不是掠奪

上面講到美國靠股市致富,股市又是怎樣來的呢?時至今日,中國仍然有不少人認為西方靠掠奪令自己繁榮,作者舉了西班牙和蒙古作例子,指出這兩個國家,到今天不如往日。

誠然,西班牙發現新大陸後,大量掠奪美洲白銀致富,但他的航海旅程,是由皇室獨家經營的,而且財富沒有往下流,只是供皇室與貴族購買奢侈品。

英國則不同,由民間開始航海之旅。因為風險大,去一趟中國或印度,要兩年時間,而且有疾病各樣,水土不服,死人眾多,資金鉅大,所以要攤分風險,要融資,結果埋下股市有限公司種子。

航海成功後,上面提到,新興了一群富有階層,想保障財富,要求與國王分權,分權成功後,新聞自由得到保障,政府受監察,促成債股市迅速發展。

回到上面美國股市,美國立國原因,就是因為被加稅,要分政府的權,監察政府,制度透明,自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公開預算,造成世界信心,債股市焉有不迅速發展之理?

制度資本

英美兩國的制度,稱為制度資本,沒有這種資本,不利市場交易。假如要用十億買一千噸泥土,沒有合約,或沒有法治可追究違約,風險很大,為了分擔,便要分成一百分來交易,規避風險,彌補制度成本,但這要更長時間完成,造成經濟增長更緩慢。中國所以沒有制度資本,還能成功,是因為勞力低廉,以人力資本對沖制度的,因此,人們只能更勤勞。作者亦以此點出,中國人勤勞,但貧窮的原因。

作者又引用檸檬市場理論,指二手車市場,如沒有資訊知道那一架較好,買方只能付一個價格,賣方有好車也不會賣,退出市場,買方因沒有好車,價格越出越低,最後市場停頓。指出沒有新聞自由,資訊不流通,難以發展第三產業,又舉一百個國家證明這點。印度和中國的 HCF,是人口眾多,勞力低廉,但02年,印度第三產業佔 GDP 50.7%,中國只佔27.5%。印度有英國人留下的制度。

發展服務業是王道

誠然,中國今天仍有增長,但前面提到,GDP 大板塊不是服務業,製造業的經濟增加值和利潤率都較低,服務業經濟持續增長,是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關鍵所在。

中國一定比例人口將踏入老年,需要有年金保障,不能再靠過往儒家孝道維持。貸款流動性太低,增加銀行風險,沒有借貸消費,年輕人最需要花錢時沒有錢花。

美國則不同,生活模式以借貸為主,原因是利息低,加上不同年齡收入不均,全世界都是越有經驗,人工越高。雖然大部分人負債,但工作前景好,借貸期長,還款佔收入比例小。金融是對不同時期,不同境況收入作配置。

香港老人有句說話:「不要先洗(花)未來錢」但分期付款,其實可以解決產能過剩,因為賣不出去的貨,正正可以因此賣出。上世紀已經有經濟學家指出,「生產性信貸」與「消費性信貸」,根本是不存在分野,因為消費同時也促進經濟,有利生產。上文的美國股債市興旺,分期付款有一定程度功勞。而且,有債在身,人自然會更自律,因為還不到債,會破產。

中國網際網路服務業快速發展(AP)
中國網際網路服務業快速發展(AP)

當然,作者也提到,08年美國金融危機是過了頭,因為政府給人民買樓貸款作擔保後,包裝成金融產品賣出,交易鏈過長,出現道德危機,銀行和經紀為賺手續費,不理投資者死活,「花別人的錢不心痛」,不理借貸方信用貸款,因有兩間政府成立公司擔保,但每次金融調整後,美國體系都能有進步。

作者亦對美國政府作出建言,認為要適度加稅,及讓資產管理者分擔風險。

金融危機,其實對美國損傷亦有限。2010年失業率只有5%,GDP也在增長。29年可怕多了,達到25%,足足5倍。07年美國公司3分1利潤在海外,金融企業利潤小於這個比重。縮水的是美國家庭財富,例如年金之類,但只佔5%。

作者並再拿出數據:19世紀美國農業人口佔95%,1900年只佔20%。而中國發展至今,非農人口不過3億。

如果中國領導人聽作者這些建言

不清楚作者國籍,但從字裡行間,仍然相信他想中國好。他指出,中國的成功,是靠世界向他開放市場,英國則是自行擴大市場。歐美過往投放海外市場比例較重原因,係市場乃自己殖民地,不用擔心賴帳之類,但現在各地已經獨立,而現時中國應該維持現秩序,因為是這個秩序,令中國吸引到外資。中國適合外資的原因,是人口紅利,用人力資本對沖制度不足。所以,中國應該做好「客戶服務」,讓各國更開放市場。義和團不應再反美國日本,因為中國是第二大石油進口國,鐵礦石進口,則全球排名第一。能源安全取決於世界秩序可靠,中國亦是靠美國海軍保護中國貿易網。關於歷史上的中日關係,應該效法德國人與猶太人,進行和解。政府為世界和平出力,多派維和部隊,民間多做公關溝通,找共同語言,建立同一價值觀,令鄰國更放心,極端可能性較低。

但中國上至政府,下至人民,幾乎全部反其道而行之。留學生在海外,不斷標榜自己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澳洲大學教授或講師批評中國,遭到公審,並被迫道歉。正如引言所講,中國領導人處處表現「制度的自信」,在世界各地爭取話語權,一帶一路,加上官媒不斷製造對美日仇恨,抗日神劇,「美國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連我這個香港人也背得出,怎不可能不讓美國有警戒?作者的苦口婆心,中國聽不下,只當耳邊風。即使不改革制度,也不應該四面樹敵。弄成今日爆發貿易戰,實是不聽作者建言使然。中國人真的不知道作者是誰嗎?沒有可能,他與中國各知名經濟學者友好。做成今天,實自作孽,不可活。

*作者為香港立場新聞博客

喜歡這篇文章嗎?

羅永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