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地方創生的數位新想像

2023-01-20 05:50

? 人氣

竹山的百年老宅經過整修成了遊客趨之若鶩的「天空的院子」。 (趙心屏提供)

竹山的百年老宅經過整修成了遊客趨之若鶩的「天空的院子」。 (趙心屏提供)

在南投竹山耕耘了十六年,將當地百年老宅打造為爆紅民宿「天空的院子」的何培鈞,這個月初特地走訪了日本熊本縣的人吉球磨,看這個曾於2020年7月被嚴重水災衝擊的小鎮,如何凝聚在地民眾力量擺脫困境。人吉球磨人口大約五萬多人,和竹山差不多,兩小鎮已經交流了一年多,這一趟是疫情緩解後第一次的實地拜訪。當地有茅草屋頂的特色木造建築,竹林、茶園和連續十六年名列日本水質第一的川邊川都是自然資源,地方知名產業包括百年製酒廠和三代傳承的溫泉酒店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何培鈞說,台灣累積的日本社區經驗多為成功的個案,如瀨戶內海的藝術季,但卻很少看到像人吉球磨這樣幾乎一度要消滅的鄉村奮鬥的過程。他的腦袋中有一個醞釀多時的藍圖正在規劃,就是運用區塊鏈技術成立數位協作平台,讓竹山和人吉球磨可以在雲端連結,彼此可以成為對方的「數位人口」。這個點子是不是很新鮮呢?

230119-人吉球磨的川邊川連續16年獲日本水質第一。(何培鈞提供)
人吉球磨的川邊川連續16年獲日本水質第一。(何培鈞提供)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何培鈞(約36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  

IOS Android

超時空雲端合作 地方創生嶄新風貌

「如果我們到日本繁榮的城市,台灣的發展空間相對就不大,台灣應該把社區營造的成功經驗與人才輸出去」。這一趟新年的人吉球磨之旅,就是透過討論,激盪出竹山可以扮演的角色。

何培鈞以「竹山的院子」這座民宿為起點,繼而發展擁有地方DNA的相關產業,多年下來,觀光客來了,然而包括行程、導覽、DIY活動、風味餐…,多年來都屬人工紙本化作業,社區人口仍然快速減少,他思考著,如何讓外地社區的人可以成為本地人?如何讓全世界各地的人成為竹山人?戶籍不在這裡的竹山人,曾經參與竹山社區永續發展議題、對竹山有所貢獻的,能不能算是竹山的「數位關係人口」呢?

「實際人口減少的同時,未來我們的數位人口可以增加,當從實體社區轉換成線上數位雲端社區,就有影響力擴大的想像,而不是只眼睜睜看著人口高齡化和減少;雲端作業,距離就不是問題,有沒有機會讓竹山和人吉球磨雙方社區在區塊鏈平台上變成家人社區,發行數位身分證,並將兩邊社區議題放到平台上,讓兩地居民去認領對方待解的議題。」何培鈞描繪了一種地方創生、共同協作的新面貌。

他舉例,人吉球磨百年酒廠的清酒,很希望跟竹山飯店合作;竹山有很好的竹藝技術,可以利用人吉球磨的竹林發展更好的產品。當建立區塊鏈數位社區後,雲端溝通協作,將比傳統的互訪和線上會議更有效率。

230119-何培鈞一行人參訪人吉球磨知名的百年酒廠「纖月酒造」。(何培鈞提供)
何培鈞一行人參訪人吉球磨知名的百年酒廠「纖月酒造」。(何培鈞提供)

「只要一上鏈,資料便不可竄改,區塊鏈分散式儲存的特質,是幾千幾萬個節點同時儲存,它的不可竄改性會增加國際協作的信任度,對台灣的家鄉與國際接軌的效率會提高很多。」

何培鈞過去就帶著他的地方創生經驗到中國大陸和馬來西亞分享,獲得熱烈回應,他期待未來透過區塊鏈協作平台,能發展成「亞洲數位協作社區」。

我很好奇他的數位腦,他笑著說「我以前很不喜歡數位,覺得數字很冰冷,當年從整修百年古厝開始,又活化竹山最老的車站讓公車復駛,都是在第一現場土造的工作,但是我持續舉辦每週五的「光點小聚」,從第一場只有四、五個人,十年來現在每場大約五十到七十個人,都是來自全台自發性參加,因此認識了竹山區塊鏈鬼才黃俊毓工程師,他說服我,熱情可以讓數字有溫度,區塊鏈技術可以改變更多社區。」何培鈞想想有道理,三年前成立了小鎮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就是黃俊毓,希望數位技術能成為社區營造的突破口。

「這些年來,被問到一個社區營造了十年二十年經驗是什麼,很難回應,因為都是滿滿的、人工的、紙本的計畫書,經常因為政府改朝換代和專案人員的離職而重新再來過。如果能把每年社區做過的專案對應聯合國的SDGs十七大永續發展指標,累積的資料可以觀察出趨勢,也不必擔心換了政府不清楚你做了些甚麼,甚至可以告訴官員:我的SDGs 6和4做得太多了,應該做點別的,這就是有沒有數據的差別。沒有數據就無法對接相應的資源,這是台灣應重新思考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更永續有效率的方式。我常講,數位黑客松不該都在台北辦,應該到各鄉鎮、原住民部落舉辦,才會有均衡台灣、永續發展的想像!」

從小鎮青年到中年的投入

其實,何培鈞並不是南投竹山人,他的家鄉是水里,從小在南投鄉鎮長大,看見鄉鎮的困境。「台灣那麼小,治理到今天理應非常優雅細緻均衡,可是凌亂的環境、混亂的建築與招牌,經濟發展脆弱,當地的孩子從一出生看到這個環境,長大後倒底要如何想像自己的故鄉?」 

「從我出生就是這樣,一直到現在問題無解,每四年選舉,政府很難做出長期政策,我在一個地方待了很長時間,深深了解治理困境在哪裡,為了讓這個事情能有所平衡,我必須放時間在那個地方。」

「從二十六歲起到現在四十二歲,我做所有的工作都是為自己的人生而做,不是為了當地的掌聲或評價,當你所有的努力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討好別人,你會覺得生命是一直在累積的過程,這是為了自己人生的追求,不是為了掌聲而犧牲自己的原則。一旦選擇了這個方向,一點一滴深化來做。」

230119何培鈞接受趙心屏的《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 (趙心屏提供)
何培鈞接受趙心屏的《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趙心屏提供)

何培鈞一直覺得台灣應該在亞洲很活躍地分享自身優點和遇到的困難是什麼,但這些心胸和對未來的想像,卻在現在的體制中被消磨殆盡。「孩子對自己的故鄉是完全不認識的,家鄉的河川、產業分布、人均所得,家鄉的文學、音樂…,學校都沒教,因為考試不會考這些。每年聯考從竹山送出去的人數遠不及這十六年能帶回來的人,聽到政府說哪個地方沒人,趕快去做地方創生時,我很納悶,這制度不是你設計的嗎?不就是要孩子到城市去,現在又要做把人找回來的事情?」

思路清晰、口才便給的何培鈞感嘆不能只追求地方的人潮和錢潮,而要思想長遠的發展。「地方創生需要長輩智慧和孩子的教育,該是三代一起努力的事,只聚焦在年輕世代會非常可惜,透過地方創生重新把台灣跨齡、跨域、跨界做最好的詮釋,或許是台灣社會轉型最好的契機。」

訪問完,何培鈞風塵僕僕地要趕回南投,他的眼界和熱情點起一把火,四月份,一群產學界人士將與他一同再赴人吉球磨,一場從鄉鎮而起的新創改造行動正在進行中。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何培鈞(約36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  

IOS Android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