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世界盃、PK以及終端價值

2018-07-11 05:50

? 人氣

理論上其實的確如此,但是槓桿併購專家會宣稱,槓桿收購本來就是有營運策略的收購,例如如果槓桿併購策略是將明顯低落的營運效率改善,這樣的改善歷程在5年內會完成,期間資本支出和各項支出的波動率會比較大。但公司在5年後改造完成,營運效率就會進入穩定狀態,就可以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估值,不用建立完整的自由現金流預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中一種估值方式就是「EBITDA倍數」(EBITDA Multiples),透過計算業界同行的企業價值(EV,Enterprise Value)相對於EBITDA的倍數,我們可以計算出平均倍數,將這個倍數乘以我們在2012年預估出來的EBITDA,就可以得到公司在2012年的企業價值——由於債務假設已經償還,所以這個企業價值完全歸屬於股東。

在表中我們以業界EBITDA倍數9.17倍計算得到$15,388M,超過$15B的企業價值,也是本模型中的終端價值

有了這個超過$15B的終端價值後,我們就可以在E3表中合併計算公司現在的無槓桿企業價值(Vu,Unlevered Value),可以看到在2007併購預計發生的這一年為$11,529M,由於我們預計會舉債$3,758M來進行這項併購,舉債的利息支出是可以扣抵企業稅的,因此產生所謂的稅務屏蔽(Tax Shield)現金流,這部分在併購後第一年高達近$80M。

結合無槓桿企業價值和稅務屏蔽,我們可以算出新的公司企業價值在2007年為$11,813M,比前述$11,529M高了約$300M,這個多出來的部分是由於槓桿收購的利息支出造成的稅務節省,也是許多槓桿收購案的主要價值來源之一。將2007年的$11,813M扣除預定舉債的$3,758M,就可以得到這樁槓桿收購案在2007年發生前夕的股東權益總值(也就是股票估值)為$8,055M。

看到這裡比較眼尖的讀者已經注意到了:不管是2007年的無槓桿企業價值$11,529M,或者有稅務屏蔽「加持」的$11,813M,都比終端價值$15,388M還低!

事實上,如果我們單看無槓桿企業價值,當我們把2012年的$15.388M終端價值根據表上設定的折扣率8.3%折扣到2007年,我們會得到:

$15,388M /(1+8.3%)^5 = $10,315M

換句話說,在2007年的無槓桿企業價值$11,529M裡,有高達$10,315M來自終端價值,比例高達89.5%!也就是說只有一成左右的價值是來自未來五年的自由現金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