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蔡英文演說看蔡政府對中政策的變與不變

2022-10-27 05:40

? 人氣

20221010-總統蔡英文10日出席中華民國111年國慶大會。(顏麟宇攝)
總統蔡英文10日出席中華民國111年國慶大會。(資料照,顏麟宇攝)

2017 年的國慶日適逢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夕,蔡英文演說方向延續前年,強 調兩岸交流成果,並提及臺灣開放探親和陸生來臺的情景,主打溫情。釋放出最 大的善意,期待習近平在鞏固權力後,對臺政策會有所變化、不再那麼強硬,以 「共同尋求兩岸互動新模式」。不過,正如後來我們看到的,兩岸關係並沒有獲 得改善,對中國能給予善意回應的期待落空,並且在國際政經局勢的劇烈變化下, 走向與和解相反的方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 年美中貿易戰如火如荼地展開,臺灣方面則準備舉行九合一大選,國 慶演說也因應此情況,改變先前論述方向。首次在國慶演說中以「中國」稱呼對 岸,也是第一次出現「中華民國臺灣」的自稱,將「新的國際局勢」作為核心, 指出中國在區域及全球勢力擴張挑起的緊張態勢,以及其在臺海的單方面作為, 呼籲中國不要成為「衝突的來源」,並且保證臺灣「不會貿然升高對抗,也不會 屈從退讓」。一方面讓國際社會看清誰是真正的「麻煩製造者」,另一方面也使蔡 政府討論兩岸關係的框架更為明晰。不同於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復興」論,與其 對歷史的強調,蔡英文從區域和平與世界秩序作為出發點,而不將兩岸問題局部化,強調臺灣的戰略地位、國際貢獻和自由民主價值,主張臺灣和全球之間的相 互依賴關係。國台辦則將這年的國慶演說定調為「兩國論」。

時間來到 2019 年,有鑑於前一年九合一大選的失敗、「習五條」的發表,以 及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這一年的國慶演說似乎註定只能強硬。雖然同樣從國際 情勢的變化切入,但這一年借鏡了香港的處境,強調對「一國兩制」的拒絕,並 且特地將「中華民國臺灣」單獨拎出來講,定義它為「整個社會最大的共識」。 此外,蔡政府首次提出「中華民國在臺灣屹立七十年」的說法,強調臺灣人民七 十年來的共同記憶,此概念在之後的國慶演說中反覆出現,顯然不只是對現狀的 描述,也是對「中華民國臺灣」一詞的補充。這種說法使得始於 1949 年的「中 華民國臺灣」,得以在不違背《中華民國憲法》的框架下,區隔於 1911 年創立的 「中華民國」,確實是當下較為安全的說法,但是否是一個有意義的說法,仍有待時間驗證。

藉著對習五條的堅定回擊,蔡英文重回2020起跑線。(蔡親傑攝)
藉著對習五條的堅定回擊,蔡英文重回2020起跑線。(資料照,蔡親傑攝)

2020 年蔡英文連任成功,美國總統大選剩 20 多天,拜登很可能取代川普, 而使美國對臺政策發生改變,此時需重新觀望情勢。蔡英文在兩岸關係上語氣明 顯放緩,除了一貫地提到「精進國防實力,降低戰爭風險」、「不畏戰,不求戰」, 以及重申臺灣應該積極參與國際社會,以因應區域安全受到的挑戰外,蔡英文也 引用中國「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的說法,呼籲雙方「共同促成兩 岸的和解及和平對話」。

有論者認為,2021 年的國慶演說,不但打破「一個中國」,創造出「兩國論」 的翻版,也是蔡政府立場最強硬的一次。然而,仔細拆解便會發現大部分論述並不是新的。比如「中國所設定的路徑裡頭,不會有台灣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更不會有兩千三百萬人的主權」,可以視為對「一國兩制」的拒絕,以民主同盟對 抗威權主義則幾乎每次國慶演說都會以不同方式強調,而「中華民國臺灣」以及 「七十二年」等說法也並非第一次出現,只是這回更加明確、使用頻率更高。比 較值得討論的是「四個堅持」中的「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直接且明確地背離了「九二共識」蘊含的「一中原則」,即便蔡政府從來就沒有 承認過它。而這屬實是一大突破,但似乎也意味著兩岸進行和平對話的機會越來 越小,也讓「善意不變、承諾不變」或「不會冒進、不會屈服」等說法只剩下向國際社會澄清立場的作用。

*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碩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