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家觀點:人文課程如何連結至「當代議題」與「抒情自我」?

2022-09-20 05:50

? 人氣

關於科技掛帥可能衍生的問題,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掃地僧早有預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倘若不以佛學為基,則練武之時,必定傷及自身。功夫練得越深,自身受傷越重。如果所練的只不過是拳打腳踢、兵刃暗器的外門功夫,那也罷了,對自身為害甚微,只須身子強壯,盡自抵禦得住[……]但如練的是本派上乘武功,例如拈花指、多羅葉指、般若掌之類,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調和化解,則戾氣深入髒腑,愈隱愈深,比之任何外毒都要厲害百倍。

人類在數百年前發明的火槍,相當於簡單的外門功夫;而人類在近百年所發展出的核子武器,則相當於上乘武功。若是一昧鑽研上乘武功,有可能像蕭遠山、慕容博、鳩摩智一樣,自食惡果。雖然說人文素養或許可以化解過度追求科技所導致的「臟腑戾氣」,但人文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還是要看課程怎麼設計,老師怎麼教、怎麼引導學生討論而定。

文學院教師在介紹千百年前的人文經典時,若能跟當代社會議題結合,可能會讓學生感到「接地氣」,上起課來格外帶勁,但這樣的結合談何容易!關於這個問題,西方博物館的發展頗有值得借鏡之處。我常常跟著身為博物館學者的太座逛博物館,在英國參觀「國際奴役博物館」(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時,我對於展場中所敘述的奴役歷史深感震撼,而展場中還特別呈現了當代仍未消失的奴役現象,讓我不勝唏噓。後來太座為我上了一課,原來西方的博物館在半世紀前便亟思改革,走出舒適圈,要讓原本只是單純展示古老文物的博物館,也能跟當代社會有密切的對話,甚至希望博物館能夠幫助解決當代社會的問題與危機。這樣的自我改革精神,讓身為文學院教師的我肅然起敬。而在實務上,國際奴役博物館於展場一隅呈現當代的奴役現象,這種作法既不會模糊掉原本的奴役史主軸,又能連結到當代社會,是很有效、很常見的做法。

國際奴役博物館(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Rept0n1x ,維基百科)
國際奴役博物館(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Rept0n1x ,維基百科)

回到大學的教學現場。我曾經在台大通識課介紹《牡丹亭》、《西遊記》等古典作品,刻意強調明代的理學思想與腐敗朝廷,以對照出杜麗娘與孫悟空的「天生反骨」,此外我還指出,這兩位英雄都跟當代醫學所定義的腦部疾病有關。我向同學分享以下的醫學知識,並將杜麗娘與孫悟空分別診斷為躁鬱症(manic-depressive illness; bipolar disorder)及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患者。

躁鬱症可以區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其中第二型躁鬱症由輕躁(hypomania)及重度憂鬱(major depression)所組成,臨床上發現,奼紫嫣紅的景色有可能讓這種病患進入輕躁期,而輕躁的症狀包括:覺得世間萬物都有極大的意義和價值[i]、少眠多話[ii]、色情妄想(erotic delusion)等,此外,躁鬱症患者也可能突然切換情緒[iii]。綜上所述,也許杜麗娘因游園賞花而觸動春心,繼而尋夢不得、抑鬱而亡的歷程,便是她由躁而鬱的一段病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