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林智堅們並非自由人

2022-08-23 06:50

? 人氣

前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遭台大撤除碩士學位。(陳品佑攝)

前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遭台大撤除碩士學位。(陳品佑攝)

前新竹市長林智堅8月12日退出桃園市長選舉後,在電視和網路媒體上,一再宣稱自己清白,没有抄襲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的動機與必要性,還堅持是國民黨潑髒水和抹黑。他接受媒體訪問,看似自由之身,就話語來説,其實並非自由人。心惑不解,讓林智堅跳脱不出自負的深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林智堅接受《辣新聞》(8月18日)與《自由時報》(8月19日)訪問,儘管辯才無礙,卻始終不針對台大判定的事實(論文抄襲),提出直接的反駁證據(根本拿不出,頂多主張是原創)。他盡在判斷與推論上,含沙射影,企圖洗刷自己,以反對者(特别是國民黨)規避他八年新竹市長的政績(新竹棒球場的弊端就别談了),蓄意打擊人格。

面對論文抄襲的争議,林智堅的陳述(statement)自然是分辨黑白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畢竟他説的是一面之詞。一旦避談事實,不接受客觀證據,只在乎個人的主觀感受(所謂的百口莫辯),顧左右而言他,不免是心虛,又無所遁形。

根據 S. I. Hayakawa(1906-1992)在Language in Action (《行動中的語言》, 1939)中的論點,陳述可分為三種:報告(report)、判斷(judgment)與推論(inference)。報告,是可以驗證的事實(論文抄襲)。判斷,是價值取捨(潑髒水或抹黑)。推論,則是由已知推斷到未知(國民黨與側翼的選舉陰謀)。除了報告外,其它兩種陳述都無助於釐清真相,更踐踏真理。

從陳述的角度看,在相當程度上,《辣新聞》與《自由時報》並未從事實(檢驗論文抄襲的内容)出發,進一步辨明真理,反而任憑林智堅在判斷(論文原創)與推論(自己是受害者)方面大作文章,直接或間接助長謬論。林智堅不知真理為何物,又堅信自己的判斷和推論才是「真理」,無疑顚覆理性與知識的尊嚴。

遺憾的是,一些學者(如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黄武雄)與政客(如台北市議員梁文傑)往往也置事實於不顧,附和林智堅論文原創的宣稱,經由不同管道,挑戰台大學術倫理委員會逐句、逐段、逐節和逐章對比的抄襲審定,在網路上留下似是而非的謬論。一言以蔽之,5-7位的審委全先入為主。如此謬論,推翻真理的存在,並誇大原創的本質。

在學術研究的範疇中,論文原創有共同認可的指標,一個濃縮的定義是,研究者依據研究所寫的報告。定義看似簡單,但包含思考和寫作。思考/概念是抽象的,不受著作權的保障;寫作則很具體,白紙黑字,他人未經許可或引用,不得逕自使用,甚至據為己有。文獻引用的規範,主要在避免版權歸屬的不必要争執。

抄襲的基本邏輯是,後文抄前文。林智堅的論文既然引用了余正煌的論文,版權孰先孰後,已無争論的餘地,林更無從以提供數據為由,否定余的寫作事實(原創與否並不重要)。在特定時空情境下(為林智堅選舉而做),民調是實用的數據,以輔選策略為目的,因此應用大於知識與理論,往往不涉及新知的産生和真理的辯證。

任何學者或研究者要對一篇論文提出原創的聲明,就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矩,從研究設計、假設提出、理論創新、數據收集到付諸文字(新知和見解)等每一階段,多少親力而為(尤其是寫作),也提得出證據(事實之後的口説或合理化解釋不算)。不然,便是二手研究、二手報告或侵犯他人版權,難以指鹿為馬(林智堅倒是堅信不疑)。

由原創的定義看,余正煌的論文與林智堅的論文,再加上陳明通2016年《選舉研究》的期刊論文,都算不上是原創。一則,陳、余没有參與研究設計和數據收集的過程(他們都使用林提供的民調)。二則,林未從事完整論文的最後寫作(内容有限的初稿不等於定稿,更何況有許多空白之處)。作家汪浩8月15日在臉書中表示余、林的兩本論文各有原創性,若非迷惑於不同作者的表相,便是跟林智堅一樣,大惑不解。

20220525-國民黨25日於中常會提名立委許淑華(右)參選南投縣長。(顏麟宇攝)
國民黨南投縣長參選人、立委許淑華(右)也陷入論文抄襲爭議。(顏麟宇攝)

其實,在身陷抄襲的政客中,不只林智堅並非自由人,立法委員蔡壁如(民衆黨)與南投縣長選舉參選人許淑華(國民黨)等,全非自由人,他/她們不肯面對抄襲現實,恐怕也不敢面對自己。真理(truth)只有一個,在真理之下,誠實(truthful)以對,自由人心無罣礙,終究獲得解脱,林智堅們卻困在自己打造的心靈牢籠,身受束縛,無以自拔。

林智堅先後獲得中華大學和台大(8月9日被撤銷)的碩士學位,蔡壁如(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和許淑華(逢甲大學)也取得碩士學位,為個人學歷加添了一項可以驕人的記載。至於研究所的目地是什麽,或許還在其次。他/她們未必理解,研究所不同於大學部,主要在透過研究,增進知識,尋求真理。寫論文是其中的一環,也是學者認真與否的有形印記。論文抄襲,豈止個人前功盡棄,簡直摧殘社會對大學的信任。

由林智堅、蔡壁如和許淑華對論文抄襲的辯解話語看,我們無從確知他/她們是否聽過或看過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真理讓人自由)這句英文話。從抄襲事實推測,他/她們注重的大概是學位(某種鍍金的手段),而非學術,更不可能是知識與真理。心術不正,學術不直。知識,對他/她們來説難免是一種强求;真理,則無疑遥不可及。

「真理讓人自由」,固然源自聖經《約翰福音》,卻是美國大學校園主要建築上常見的格言。我們不必探究這句話在聖經裏的涵義,放在大學的情境中,它的要義是,一方面,我們從錯誤中學習,對自己誠實,接受知識的仲裁,是追求真理的必要途徑。另一方面,知識與真理使人成長,也讓人脱離無知和無理的桎梏。

作繭自縛,人不可能自由。在論文抄襲被揭穿後,不管學位是否被撤銷,林智堅們不妨面壁,仔細思考,為什麽真理會讓他/她自由,從而謙卑的向真理低頭。

作者:張讚國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名譽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