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當然抗不住這回超通膨風暴

2022-07-06 06:50

? 人氣

全球通膨,台灣很難自外於風暴之外。(美聯社)

全球通膨,台灣很難自外於風暴之外。(美聯社)

這回早在臺灣蓄積四年以上內生自發的物價高漲壓力,加上外有2022年第二季狂飆而起的全球物價跳升長期化,內外交促而至的世界歷史性超級通貨膨脹風暴,直球襲凌而來,臺灣經濟社會應該是根本沒招架抗抵的實力與能力,至少未來三至七年時間,臺灣人民的苦難日子,勢將極為難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漲電價撕開了臺灣物價平穩假面具

2022年6月27日經濟部上周將工業大戶電價上調15%,使得電價由原先每度2.63元上漲到2.85元,固然可以有助於讓十年來虧損累累的台電公司暫時止血,但是也讓使得必須一次面對電價調漲15%的工商產業界大喊根本無法承受得了,所有工商產業界的利潤率,除了極其少數的高科技廠商如台積電者外,在這樣子一次性大漲之下,臺灣企業營運利潤率不全面性立即轉為負數者,幾希。

這次電價大漲,祇漲所謂的「工業大戶」,絲毫不動民生用電者,從表面上看,是執政民進黨在選舉前純粹討好選民的「另類買票作為」;不過,從經濟學理則的深一層本質看,這祇不過是直接與間接的問題罷了,終究這些工商產業階段的生產營運成本增加,都會往下游「轉嫁」,最終消費者階段的所有民生用戶,還不是從另外一個型式中,一同「完全」承擔了電價調漲15%的結果,甚至於還更高於15%的工商產業階段之「不效率不夠生產力的毛損成本」呢。

廢棄核四的錯誤無知政策殘害人命並自啟通貨膨脹

2022年6月27日經濟部將工業大戶電價上調15%,使得電價由原先每度2.63元上漲到2.85元,主要目的就是要讓虧損累累的台電公司暫時止血;此與改善臺灣貧富差距的「所得分配效果」無關,與抑制臺灣通貨膨脹態勢無關,抑根本與2050達到淨零碳排的國政承諾目標亦毫無關聯。倒是,此與「極度仇富反商」的綠政權意識形態與多量選票爭取絕對有關。

基於堅持「非核家園」神主牌意識形態的無能無知能源政策治國的廢核四開始,注定臺灣必然「高電價長期化」的宿命,也注定了臺灣生態環境品質的必然劣化。環保署資料顯示,臺灣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的1.3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加到2019年的2.87億噸;增加比例高達108%,超過全球平均值的67.6%。儘管2021年已將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入法,但政府仍擅於操弄凍漲油、電價格,以抑制通膨做為最重要的短期目標,則長期目標終將鏡花水月般虛幻不實。

為肆應經濟不斷成長,整個社會用電需求愈來愈高,但又死抱非核家園神主牌。因此,會更大量製造溫室氣體排放的火力發電,就成為不得不爾選擇;祇能眼睜睜坐視碳排放繼續增加的生態劣化態勢,淪落為用肺發電放任淨零碳排虛無化。

儘管臺灣仍有3部低發電成本的核電機組在運轉,但台電發電成本依然暴增,主因是火力發電占比已連續兩年攀升,2021年甚至高企83.4%。尤其在再生能源發展進度嚴重落後情況下,未來幾年臺灣的火電占比,勢必更會愈來愈高。

不啻驅趕製造業資本的大規模出走他遷

現行電價在蔡英文政府刻意凍漲,四年未調整,此次因國際化石燃料價格飆漲,台電發電成本大增而嚴重虧損,終於做出調漲決定;卻又擔心年底選舉選票流失,祇敢針對工業及民生用電大戶開刀,97%住宅電價依舊凍漲,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更莫說漲電價可增加290億元收入,事實是今年燃料成本較上年暴增2000億元,對台電增收根本毫無助益。

事實上,為了因應國際燃料市場的價格飆升,各國政府為了減輕對民生經濟與通貨膨脹的衝擊,正紛紛採行各種補貼措施:法國的用戶端電價(含民生與工業)漲幅早於去年被政府限制在4%以下;西班牙與葡萄牙則針對用戶端電價限制在,每1000度不得逾50歐元(相當於每度電新台幣1.6元);英國未限制電價漲幅,但發放每戶400英鎊能源券,低收入與身障戶另有額外補貼。

面對燃料成本上升,電價調漲本無可厚非,但基於公平原則,在這個特別時期理應全民共同承擔電力成本的增加,電價應予全面性小幅調漲,而非針對大用電戶一次性大幅調漲。畢竟企業的投資營運成本高升,終將轉嫁於全體消費者。

所以,對全國工業總會從宏觀經濟角度、全體產業經濟部門整體經營實務心聲,乃至於為整體社會民生經濟福祉請命,所提六大建言,蔡政府竟全然漠視不回應,這不啻是要全面放棄國家製造業經濟,驅趕國家製造業資本的大規模出走他遷。

電價調漲定案 7/1起產業用電大戶漲15%!小商家及千度以下住宅不調(圖/經濟部提供)
電價調漲定案 7/1起產業用電大戶漲15%!(圖/經濟部提供)

臺灣物價早自四年前就開始百業齊揚了

所以2022年6月27日臺灣電價之調漲,所代表的是,臺灣物價要開始齊揚了;過去政府在調整電價一事上,都是要非常非常小心處置的重大國民經濟福祉事項,一旦處置有所閃失,就必然帶動一切民生物價開始騰漲,也是民怨騰開的起點。

然則,對於臺灣的當下真實狀況是,早在蔡英文坐天掌政,堅持「非核家園」神主牌意識形態能源政策治國開始,更加上「反中敵中抗中」之悖逆戰略理政,臺灣社會的工商產業階段全面性大倒閉,與民生物價的萬物騰飛飆漲,既成常態。祇是,在綠色網軍邪惡囂張的「惡質洗版導風向」及「大肆散播絕對假訊息」,讓全臺灣老百姓(甚至於被高度制約的綠色不綠色媒體),都深信:臺灣經濟良好,CPI從來不超過2%的神蹟社會;而事實上,過去四年所有臺灣平民百姓的日日體感與實質支出付出的現實是臺灣CPI早就一直處在20%到25%之間或以上,並已成為切身痛苦的日常。但就是奸狡官員不說,有知識的菁英份子無知罷了。

臺灣型通貨膨脹的極化激動效應

臺灣現在所面對的高物價長期化挑戰,跟今天美國遭遇的超級通貨膨脹一樣,都是「供給面拉高型通貨膨脹」,與既往的「需求推升型通貨膨脹」並不相同;主要是因為2018年川普發動的中美貿易戰,推進演化為「中美經濟科技大脫鉤」,全球產業供應鏈斷鏈,世界商品供給面大失序,貨品供應價格大暴漲。2020年Covid-19疫災爆發與迭迭變異,各國政府為防疫抗疫所採取的「封鎖」Lockdown與「行動禁制」Mobility Curb措施,導致世界物流體制前所未有的全面性大破毀;產業供應鏈斷鏈及世界物流體制的全面性大破毀的共振效應,已經大大提高了世界超級通貨膨脹的基線動能,更加上川普與拜登賡續而行的六兆美元的救市貨幣大印鈔與紓困財政大撒幣帶動的世界性「貨幣金融大通貨膨脹」,一時竟協作聯發大大拉抬了國際大宗物資,特別是能源價格大飆漲,這回世界性超級大通膨,於焉構成;臺灣型通貨膨脹當然脫離不開如此之連結。

臺灣已然難以承受的輸入型通貨膨脹

可是今天的麻煩問題,與美國不盡相同的是,臺灣要面對曠世鮮有的長期化,全世界多元超級通膨風暴,一方面要極力抗阻以美國為主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另一方面還得要搏鬥蔡英文政府意識形態治國政策所自身特定發展出來的另類屬性的「臺灣特色之內生自發型通貨膨脹」。

今天臺灣所必須要極力抗阻的「輸入型通貨膨脹」,主要透過三大輸入類型:第一大類型是,來自於上半年世界糧食危機急速擴散的「超級食物通貨膨脹」,特別是經由臺灣一向高度進口依存的黃小玉(黃豆 小麥 玉米)之關鍵永續輸入;第二大類型是,全球能源價格大飆漲危機的急速擴散效應,無論是超高進口依存度的石油能源、天然氣能源進口,都對臺灣「輸入型通貨膨脹」佔據高度貢獻率;第三大類型是,主要是源自於美國「金融通貨膨脹」所引申的國際大宗商品物資價格大飆漲危機。

黃小玉所挾帶而至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可謂是今天最直接打擊民生經濟,尤其是一般家庭生活經濟的激升臺灣型通貨膨脹「首席狙擊手」;而後二兩類型,就是今天直接增高臺灣產業經濟生產成本營運成本(大部份可以向中下游轉嫁),以至於極度重壓企業利潤率,扼殺臺灣企業經濟成長動能,更是導致臺灣總體經濟大滯脹的關鍵性變數,絕對不容小覷。

20220501-五一行動聯盟舉行「抗通膨、要加薪、要職安、保年金」集會活動。由勞工代表高舉「要職安」字牌表達訴求。(蔡親傑攝)
五一行動聯盟舉行「抗通膨、要加薪、要職安、保年金」集會活動。(蔡親傑攝)

臺灣特色之蔡英文內生自發型通貨膨脹

過去四年來的臺灣自主自發型通貨膨脹,主要出自三個內生性經濟構面變數:其一之內生性變數是,謬誤的「非核家園意識型態能源政策」既造成無可避免的僵固型缺電限電斷電,塑造出臺灣的「高度不確定性經濟社會危機」直接成本,更造就了高升的國民生活費用成本、全要素總合生產力銳降,以及空氣污染威脅、國民生命健康減損,都成為間接經濟社會成本(social costs) 的一大部分。

尤其是非核家園政策所引申的電價暴漲,激進推高民生物價的臺灣型通貨膨脹,後者變數對經濟投資營運條件環境之為禍更烈,惡化通貨膨脹程度更嚴重。其實,祇要「立即放棄廢核四」或者「立即重啟核四商轉」,則今天所有缺電、停電、限電、斷電、分區輪流限電停電斷電問題根本不會發生,民怨也無從爆發,所有外商廠商的「臺灣電力不確定性危機感」也無從爆發;因為電價調漲,也不至於引發臺灣內生自發型通貨膨脹。

其二之內生性變數是,「失業率高升」尤其公權力強制提高的所謂「基本工資」(但不是‘市場薪資’),特別的是基本工資之調漲5%到8%,對全體社會公共費率與國民生活資費的「必然連動提高」,尤其對物價的拉升作用力極大,以至於變成為臺灣內生自發型通貨膨脹的重要部份,絕對不容小覷。也就是說,檢視今天臺灣內生自發型通貨膨脹問題之際,必須檢視「基本勞動力法規」中究竟有哪些「高度自我勞動保護主義」條規,於今已成為這波歷史性世界超級通膨要因之一,應予以去除,管控者,以為積極緩解超通膨要方之一。

其三之內生性變數是,自西方社會尚未完全消化就直接「強勢逕行輸入臺灣的」企業社會責任概念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竟然已經被綠色政權予以入法,成為帶有司法刑責強制性而公司企業必須循法履約的「剛性法制」;直到今天還極少有先進經濟社會國家將企業社會責任概念ESG完成法制化程序,但在臺灣竟已搶先入法並與予納入剛性強制「法制課責」(legal enforcement)規範。對於本屬於政府公共財提供職責的ESG,在臺灣竟被政府與「莫名其妙的公知們」率意就甩給「以營利目的為唯一職責」之民間企業公司Corporation「完全承擔」,這種針對民間部門企業廠商施加的特有「非職責卻要被迫職責化」之刑事責任,直接大幅度增生了所有民間企業廠商「外加生產營運成本」以至「減損經營效能」,也等同於民間部門企業經濟及公司組織(corporation)的全面社會化,成為政府部門的附屬作業單位了,豈不就讓臺灣變成為「共產主義經濟體」麼?從宏觀經濟學角度看,ESG入法並予以剛性強制「法制課責」,外加強制性增高了包括內外資企業的投資經營及產業經濟營運成本,不啻劣化了「臺灣投資營商環境條件」,使臺灣根本喪失了長期既有的「國家經濟吸引力」及對外「全球市場競爭力」。源於「輸入型概念」,竟成為臺灣自主自發型通貨膨脹一個重要成份,令人意外。

社會百姓必須有長期抗戰高物價生活的十足準備

從全球大環境變數來看,以至自我主觀變數的檢視,面對未來,臺灣社會百姓必須要有長期抗戰高物價生活的十足準備才行;因為面對這波世界級超通膨風暴,臺灣政府當局當然抗不住,已然高度民粹化的社會百姓,也將很難抗得起。

政府官方統計已坦承臺灣的CPI已經守不住4%上限,但民間百姓的實體認知,則認定為現在的真實物價指數應該是官方數字的五至十倍以上,也就是說,市場的CPI至少在15%到25%以上,少數民生物資及家庭商品,甚至超過50%或已加倍漲定了,卻都完全沒有反映到官方的統計中。

針對蓬起於2021年世界級超級通貨膨脹,多數跨國智庫專家衡酌情勢咸認為,這種多元「高物價情勢」極可能有「長期化」趨勢,其賡續延展時間,可能長達五年到十五年以上,這一點尤須臺灣社會民眾的普遍認知,甚至於,在未來臺灣社會所要面對這一莫大挑戰,很可能成為又一型態的「臺灣悲劇」。也就是說,臺灣的社會百姓,必須要有「長期抗戰」面對未來高物價生活的十足準備才行。

*作者為獨立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