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的職份只一個字─生死的死:《國運與天涯》選摘(2)

2018-05-23 05:10

? 人氣

「父親進黃埔軍校那年二十九歲,年齡卻少報三歲,在通訊錄裡寫成二十六歲⋯⋯ 這也是父親首度與影響他一輩子的蔣中正委員長、蔣總統──當時是蔣校長,聯結在一起」(時報出版提供)

「父親進黃埔軍校那年二十九歲,年齡卻少報三歲,在通訊錄裡寫成二十六歲⋯⋯ 這也是父親首度與影響他一輩子的蔣中正委員長、蔣總統──當時是蔣校長,聯結在一起」(時報出版提供)

臺灣遭割讓前,父親在浙江出生

一八九六年,也就是清朝光緒二十二年(民前十六年),父親在浙江鎮海縣陳華埔朱家塘老家出生。那年,臺灣與澎湖正因清廷因前一年甲午戰爭的失敗,被日本指定割讓以作為南進基地,剛開始接受異族的統治;日本這個外來政權抵達後,掀起了臺灣人民五十年的抗日運動,數以萬計的漢人與原住民遇害。另方面,清廷的積弱不振,遭受列強欺淩,使得革命的火焰也從此時開始燃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父孫中山先生已經和至友陸皓東在香港和一同受洗為基督徒,他於甲午戰爭之年的十一月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尋求推翻滿清,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革命軍武昌起義終於成功,十三日他於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建立了中華民國。論者認為,人的力量有限,而宗教所能產生的力量無窮。國父之所以以天下為己任,這樣極神聖極莊嚴的使命感,不但具備了革命家的精神,也充滿了宗教家的情操。因此可以肯定地說,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和動力的起源之一是他的信仰之故。

父親幼年時期,隨我祖父際清公前往孝豐縣鶴溪村定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是滿清政權的最後一年,父親十六歲,陰曆八月十九日(陽曆十月十日),革命軍武昌起義成功,革命之火隨即延燒到孝豐,九月二十二日縣內的同盟會員王立三運動駐軍反正,父親也響應。革命成功,縣城光復,原有秩序崩潰,新秩序未能即時接續;學校為求學生安全而提前考試,父親以第二名的優秀成績畢業。一九一二年為中華民國元年,父親於年初考入湖州公立吳興中學校,校長沈毓麟是前清舉人,也是同盟會會員,他把全校學生組成愛山同學會,設文藝、遊藝、體育三股,體育股尤其重視每日課餘學兵式體操一小時,入體育股以孝豐、長興、安吉三縣學生為多,父親加入體育股,並且被同學推為股長達兩年半之久,因為他的體能極佳,並且尤其擅長器械體操,也只有他能做單槓大車輪,成績為全校五百多個學生之冠。在我幼年時,父親曾提到他「力氣很大」,以勉勵我要鍛練身體。而現在的湖州中學不但是湖州重點學校,校史館更懸掛父親照片,以父親是校友為榮。

在中學讀了三年,父親於一九一六年以第一名畢業,那年他二十歲,中華民國仍處於困頓之中,內憂外患不止。父親畢業之後,在家鄉小學任教八年,極受肯定;一九二一年父親趁著暑假,獨自到津沽山海關觀察形勢,那時日本人侵略中國,不論在東北、華北、東南沿海以及臺灣,皆展現其野心,他感受到日本對中華民族的威脅,以身許國的心志更為強烈。

由文轉武,考入黃埔一期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黃埔軍校成立,父親也前往投考。黃埔軍校初時全名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位於廣州四十四裡外的黃埔島上,次年一千二百名考生在廣州複試後,僅取錄了三百五十位優秀學生,備取一百二十位學生,加上保舉共四百九十九人,於五月五日正式入學,父親編入第二大隊第四隊。多年以後,我收到一份簡體字的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學錄,這顯然是中共在大陸主政、又歷經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之後,依據原始資料重新排印出來的。在教職員的通訊錄上,以總理孫文為首,接下來是校長蔣中正,依序黨代表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教練部主任李濟深,總教官胡漢民,教授部主任王柏齡,政治部主任戴季陶、邵元沖、周恩來……,國共幹部都有。父親進黃埔軍校那年二十九歲,年齡卻少報三歲,在通訊錄裡寫成二十六歲,通訊處為「浙江孝豐縣鶴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