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新冠肺炎一樣,焦慮會傳染。如何處理「爆買衛生紙!」的恐慌?《鬆綁你的焦慮習慣》(1)

2022-05-08 05:10

? 人氣

一定要注意到這2件事,才能駭進我們的大腦,並打破焦慮的循環:我們正在焦慮/恐慌,以及焦慮/恐慌可能會帶來什麼結果。這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我們的行為究竟是真的能幫助我們生存,或者其實是造成反效果。恐慌可能會讓我們在衝動之下做出危險的舉動;焦慮讓我們的心理和生理都變得虛弱,還會造成長期的健康危害。注意到這些負面的影響,可以幫助大腦的學習系統判斷行為的相對價值:較有價值(高回報)的行為將會被大腦放在比較高的優先順位,未來就會更常重複做這件事,較無價值(低回報)的行為就會落到比較低的順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只要我們注意到焦慮是多麼沒有價值的行為,就可以提出更大、更好的機會(bigger, better offer)。我們的大腦會選擇做更加有回報的行為,因為這樣會感覺比較愉快,所以我們可以練習用本身就有較高回報的行為,取代舊的、不好的習慣,例如擔憂等。

舉例來說,新冠肺炎剛開始爆發的時候,公共衛生機關呼籲我們不要摸自己的臉,因為如果之前摸過帶有病毒的門把或物品表面,接著再摸臉,就很有可能會感染病毒。如果你注意到自己有摸臉的習慣(絕大多數的人都會,2015年有一項研究顯示我們平均每小時會摸自己的臉26次),當你有這個舉動時,你可能會變得很小心。你可以試著注意自己是否在被觸發後,就開始感到擔憂:「喔不,我摸了我的臉─我可能會被傳染!」比起恐慌,你應該深呼吸,問問自己:「我上一次洗手是什麼時候?」暫停一下,問自己這個問題,就能讓前額葉皮質恢復上線,做它最擅長的事─思考(喔對!我才剛洗過手)。你可以利用這種確定性,也就是你剛洗過手、也沒有去公共場所,來讓自己感到安心,相信自己被傳染的可能性非常低。

疫情打亂病友生活造成煩躁、焦慮,出現漏藥、睡眠品質不佳等狀況,加重幻聽的症狀,導致惡性循環 (示意照片非當事人,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疫情打亂許多人的生活節奏,日常的小習慣也可能造成煩躁、焦慮,反而更難專注在重要的防疫措施上。示意圖,非關當事人(資料照,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藉由增強學習,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也能幫助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經常洗手會讓你感覺比較好受,而且當你不小心或習慣性地觸摸到臉,或者抓癢的時候,也可以安慰自己不用擔心會生病。同時,如果你沒有常洗手的習慣,自我意識加上不確定性,將會督促你,讓你更常洗手,或者至少在離開社交場所後洗手。擔心染病的本能,會促使你付諸行動。你越能清楚看見良好的衛生習慣所帶來的正面情緒及效果,並將之與不確定性及焦慮所帶來的負面情緒進行比較,你的大腦就會更願意重複良好的衛生習慣,因為這樣感覺比較愉快。

了解這些簡單的學習機制,可以幫助你「保持冷靜、繼續前進」(這正是二戰時倫敦市民如何面對持續的空襲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不至於在面對不確定性時變得焦慮或恐慌。當你開始擔憂時,你可以停下來、深呼吸,等待前額葉皮質恢復上線;當它再度開始運作,你就能比較一下焦慮的感覺和冷靜的感覺,並清晰地思考。對我們的大腦來說,這很簡單。更重要的是,當你學會運用大腦的力量克服焦慮,之後就可以開始學習克服其他壞習慣。只需要一點小小的練習,更大、更好的機會就會成為新的習慣,不只能取代焦慮,還能取代更多壞習慣。

雖然焦慮是來自恐懼,但它需要營養才能成長茁壯。為了幫助你更清楚地理解是什麼在餵養焦慮,你必須知道習慣一開始是如何養成的,藉此了解你的心理是怎麼運作的。

20220505-《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為成癮精神病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執業精神科醫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