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鍾觀點:小英總統─台灣不獨就能止戰,不必延長役期

2022-03-29 06:50

? 人氣

我後來調任海軍輪機學校擔任輔導長,從事政治作戰。我服役時,大陸正值文革,軍中政戰系統對「敵情」的收集十分完整,我對1949年兩岸分治之後,大陸實施大躍進、大煉鋼、人民公社,乃至文革等一連串的錯誤政策曾深入鑽研,且知之甚稔,此不僅培養自己對官兵政治教育的能力,也奠定了我日後做兩岸研究的基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很認真當每一天兵,我在退伍當天,晚上9點,仍主持最後一次的部隊晚點名,過了12點,才心安理得的離營,没有虧欠國家一天。

我和蘇貞昌當兵的際遇完全不同,我從不覺得我當兵時没有「反攻大陸」,是被蔣經國騙了。我也不認為當兵是浪費時間。

反而在多年後,當我在大陸投資設廠,發現台幹與大陸幹部最大的不同,在於台幹不僅在學校接受了專業教育,又在軍中培養了領導統御的能力,用在生產管理,從紀律觀念、制度規劃,下達命令,到產品不良缺失的分析與尋求解決對策,以及時間管理和抗壓的能力,都遠超過大陸幹部。我認為,這些都是拜部隊訓練所賜。

我在電電公會理事長任內,曾參觀包括電子五哥在內的許多台商工廠,他們都曾師法美日,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台商的生產管理實際已領先世界,我認為與幹部曾受過軍事訓練有關。是否如此,值得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做深入之分析。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就面對戰爭的恐懼。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蔣中正曾想藉韓戰反攻大陸,但不獲美國支持。毛澤東也多次意圖以武力犯台,1958年的823金門炮戰,是兩岸最後一次戰爭。1966年至1976年,大陸有「文革」內鬥,而內部鬥爭極可能被轉化為對外發動戰爭,所以台灣存在風險。

根據已解秘的資料,1961年至1972年,台灣有「國光計劃」,蔣中正秘密積極強軍,準備反攻大陸,此可以解讀我大哥當年服役時為何接受搶灘訓練。但因當時美台有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堅決反對台灣反攻,而胎死腹中。

1975年,蔣中正在反攻無望中愴然離世。之後,經國先生認為武力反攻已不切實際。1981年,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為對大陸和平統一的政治號召。以當年兩岸政經成就鲜明的對比,中華民國勵精圖治多年,使台灣經濟成亞洲四小龍之首,曾經「台灣錢淹腳目」,人民豐衣足食,對大陸確有其政治號召。

1976年,毛澤東去逝,鄧小平、葉劍英等人在驚濤駭浪中粉粹了四人幫,結束了十年文革,開始走「改革開放」路線,但是初時舉步維艱,仍然面對許多保守勢力的抗拒。

1987年,經國先生開放大陸探親。名義上是探親,其實,無親可探的,也可以到大陸旅遊。我認為,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更重要原因,是對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支持和鼓勵,改革開放之後,大陸不再實施共產制度,廢除人民公社,允許私有財產。也因此遭到陳雲等保守勢力的抨擊與阻撓。台灣的知識份子曾為此憂心忡忡,深恐大陸再走回頭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