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空觀點:台灣生死存亡時刻的抉擇—台海開戰四大要素探討

2022-03-10 07:10

? 人氣

台灣不必選擇屈辱式的和平,但全民一定得在外交、兩岸、建軍、團結等各面向做出快速且正確的決定,否則今日烏克蘭的處境,難保不會成為台灣的明天。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美聯社)

台灣不必選擇屈辱式的和平,但全民一定得在外交、兩岸、建軍、團結等各面向做出快速且正確的決定,否則今日烏克蘭的處境,難保不會成為台灣的明天。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美聯社)

筆者在去(2021)年6月,曾發表以「美中台戰略競合架構重組的力、時與勢—兼論台灣圖存的近程策略」為題的長文(以下簡稱「近」文),提出「中共可能在未來3-5年內武力犯台」的假說。當時曾私下獲悉部分人士的評論,認為筆者恐有「杞人憂天」之虞。但隨著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本(2022)年2月底決定攻打烏克蘭,似乎從另一個角度驗證筆者當時的假設並非無的放矢,更顯得台海情勢迫切而危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四大開戰要素依舊存在

筆者在「近」文中提出中共可能考慮對台動武的四大要素,分別是:

(1)中俄關係的預期、

(2)「多而不整」的印太諸國軍力、

(3)台灣內部政軍形勢變化對中共的刺激,以及

(4)美國民主黨政府保台決心令人質疑。

以上四點在當前烏克蘭戰事這面鏡子的映照下,顯得格外真實而觸目驚心,有如未來台海戰事的預演,讓我們逐項探討之—

首先是中俄關係。筆者在「近」文中分析,「中俄戰略協作關係」是雙方領導者相互背靠背面對各自外部敵對勢力的底氣所在;而俄羅斯總統普京及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均年歲漸長,考量對方卸任後,繼任者不知能否延續雙方緊密合作關係,中俄領導人都有及早實施戰略意圖的時間壓力。此一假設,還沒在台海戰場獲得實現,就提早在烏克蘭議題得到驗證。

普京在發兵烏克蘭前,先閃電參加北京冬奧開幕式,並在2月4日與習近平簽署中俄聯合聲明及15項協議,確保遠東方面的穩定後,旋即返國主持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迄今,中國大陸雖然沒有力挺俄羅斯到底,卻也態度曖昧,不但成了俄羅斯遭歐盟中斷天然氣供應合約後的下家,也分攤了美國的注意力,使俄羅斯得以專注攻打烏克蘭。今日中國大陸的低調支持,能不能在未來換得俄羅斯投桃報李,支持武統台灣行動?猶未可知。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奧前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會面(AP)
北京冬奧前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會面。(資料照,AP)

其次,烏克蘭雖然廣獲世界各國承認,國際處境遠勝遭到外交孤立的台灣,但兩者都同樣被隔絕在區域安全體系之外,導致戰事發生時,鄰近友好國家或集體安全組織欲救援而不及。以烏克蘭為例,雖然鄰近的波蘭、土耳其及波海三小國都是北約成員國,但礙於俄羅斯的壓力,縱使烏克蘭有心加入北約也不得其門而入,更遑論與上述鄰近國家進行常態性的軍事交流。當戰事開打後,北約龍頭—美國主觀上不願介入固為北約未協防烏克蘭的主因,但北約成員國和烏克蘭之間的指管通勤系統未能協作,導致雙方無法共同作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以此觀之,縱使美、日可在「台海有事」時啟動安保機制尋求介入,但他們與中華民國國軍之間已有長達半世紀沒有充足、有效的軍事協作經驗,要如何共同應對中共武力侵台,令人懷疑。

第三,烏克蘭內部國族意識的快速崛起,以及尋求加入北約的意願日益強烈,也是造成普京耐心耗盡,決心一戰的原因。直到2014年前後,烏克蘭內部親俄、親西方的兩股力量尚稱勢均力敵,但隨著「顏色革命」導致前總統亞努科維奇倒台後,烏克蘭內部的政治生態就不斷向西方傾斜,現任總統澤倫斯基甚至以將近75%的壓倒性優勢當選,更積極尋求加入北約及歐盟,最終使得普京決定孤注一擲,悍然發兵。反觀台灣,蔡英文在2020年以817萬票的絕對優勢獲選連任,又在2021年底的四大公投逆轉挫敗在野陣營,同黨的「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副總統當選2024年總統的呼聲同步高漲。面對一個內部更反中、更專注整軍經武的台灣,習近平有無可能效仿普京,趁台灣內部「反台獨」勢力仍具影響力時發兵攻台?值得憂慮。

最後,拜登總統為首的美國民主黨政府接連在阿富汗撤軍、烏克蘭戰事出現消極應對的態度。縱然美國政府聯合他國對俄羅斯展開罕見強硬的經濟制裁,也持續提供軍事裝備及資金予烏克蘭,但從一開始就言明「不會為烏克蘭出兵」、「不想引發世界大戰」,導致北約其他成員國同樣袖手,絕對是促成普京敢於軍事冒進的重要原因。面對一個擁有將近190個國家承認的烏克蘭,美國猶然如此淡漠,對待只剩下14個友邦的中華民國(台灣),美方會採取多麼積極的行動?令人起疑。

2022年2月22日,烏克蘭危機,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對俄羅斯祭出一系列制裁(AP)
美國總統拜登。(AP)

當然,烏克蘭與台灣的主、客觀情況並不完全相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說法也不全然準確,但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吾人只能「多算為勝」,切不可自恃「台海天險」與「矽盾屏障」而不做準備,更必須面對現實,以負責任的態度迎接挑戰。否則,就如同知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日前所言:「烏克蘭更有意願為自己而戰…一旦中國對台動武,如果台灣都沒意願為自己而戰,台灣不能期許美國會來拯救台灣」。

美國對是否派兵保台的四項評估標準並未改變

筆者在「近」文中,曾提出美國評估是否出兵保台的四項評估標準,進而提出「美國不太可能派兵保台」的結論,分別是:

(1)防衛台灣不是美國的條約或法律義務、

(2)台灣不是美國界定的重大利益、

(3)美國朝野均不願與中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以及

(4)美國對台灣提出的政治議程與軍售要求並非照單全收。

綜合研判,我們可以發現美國對台安全承諾是有限度、有條件、具備一定程度不確定性的,只有「將持續依法對台軍售(但仍以防禦性武器為主)」及「很可能不會為法理台獨出兵」兩點比較明確。

上述的分析,有沒有因為烏克蘭戰事而出現結構性的改變?答案是「暫時沒有」,我們從拜登總統近日派遣跨黨派前任國安官員訪團來台的言行可見一斑。首先,無論這些訪賓曾經擔任什麼職務,現在都只是一介平民,顯示美國不願碰觸「一中」禁區。其次,訪團在台期間相當低調,事後由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AIT/T)發佈的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Michael Glenn Mullen)致詞稿及其他新聞稿,用字遣詞也相當謹慎,沒有批評中共,也沒有明示或暗示認可台灣的主權地位,更沒有朝「戰略清晰」轉向的任何信號。最後,訪團納入了會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行程,並默許國民黨方面事後發佈照片及新聞稿,展現對台灣朝野兩黨的平衡對待,也隱約可見對國民黨外交及兩岸路線的不排斥。從以上訊息觀察,美國政府尚未有因應烏克蘭情勢變化,對涉台政策進行結構性調整的意願。

外交部長吳釗燮(右)歡迎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左)率團來訪。(外交部官網)
外交部長吳釗燮(右)歡迎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左)率團來訪。(資料照,外交部官網)

台灣面臨決定興亡的關鍵選擇

筆者在「近」文中,曾提出「台灣方面必須拿捏『不迫使中共急切動武』與『不使中共萌生武統甚易之心』間的動態平衡,再妥善結合美國等外部友好力量,共同營造止戰之勢,目標放在平安度過未來三至五年的高風險期,以觀未來時勢變化」的建議,並歸納出「降低兩岸緊張、減少美方疑慮、爭取國際支持、強化自衛實力、增進內部團結」的五項、共30字建言。直至今日,筆者對台灣朝野的建議仍然不超過上述範圍。

可惜的是,蔡總統在去年國慶演說,突然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壓線主張,雖然在美、中兩強不約而同冷處理下,未能持續發酵、致生禍端,但蔡政府在台灣內部未獲共識、外部戰略環境未見改善、台灣內外軍力未能整合的諸多不利形勢下,仍然採取如此不智的冒進作為,很難期待她在剩下兩年任期內,能夠改弦更張,更難指望她的後繼者—賴清德做出有利於維持兩岸穩定大局的事。

擺在台灣2,300萬人眼前的,不再是虛無縹緲的和戰遊戲,而是真真實實的興亡抉擇。台灣不必選擇屈辱式的和平,但全民一定得在外交、兩岸、建軍、團結等各面向做出快速且正確的決定,否則今日烏克蘭的處境,難保不會成為台灣的明天。

還是老話一句:「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只有全民正視問題,用清晰的民意,要求當政者及早行動,才能降低兩岸在短期內兵戎相見的可能性。只怕朝野上下無視危局,詒誤時機,一旦台海有事,我國外無強援、內無勁卒、人心崩解,最終土崩瓦解,則誠屬台灣人民的大不幸!尚請各界有識之士共圖之。

*作者為海外政治評論者,本文原刊《新共和通訊》,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