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宇觀點:台南市的智慧交通施政藍圖在哪裡?

2018-04-11 07:10

? 人氣

作者認為,台南交通應公平善待曾文溪以北偏遠地區,才不辜負當初同意縣市合併的所有市民的一片美意。 (資料照,台南市交通局提供)

作者認為,台南交通應公平善待曾文溪以北偏遠地區,才不辜負當初同意縣市合併的所有市民的一片美意。 (資料照,台南市交通局提供)

隨著年底選舉逼進,全台各地首長候選人開始端出施政藍圖。筆者身為台南子弟,加上長期在交通部服務,自然關心台南市近年來交通建設,希望能對家鄉作些事。但經深入檢視,真讓人欲哭無淚,不禁想問市府,這幾年來對於台南市的交通,到底有沒有在認真擘劃?有沒廣求民瘼,並隨智慧科技演進,提供市民應有的交通運輸服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談城市交通治理,首要在能針對該地各行政區發展特性,提供人、車、路三構面的服務,而非僅在公路建設。雖然台南市公路交通以三縱(國1、國3、台61)、三橫(台84、國8、台86)為主,搭配國道聯絡道連結曾文溪以北、以南的生活圈道路(陸續在今年底完工),還有台南都會區北外環道路(1到4期,逐步規劃建設中),以及連絡南科、沙崙科學城的高鐵沙崙站道路第二期的完成,可以說台南市主要的幹道、支線公路建設逐步到位。但台南市更應進一步就路網結構進行整體規劃,讓市民南來北往皆納入一小時生活圈內。例如:台南市的中心區東側為國1,北側有國8銜接2-7號道路(台江大道),南側有台86,從路網結構來看,西側缺乏一條快速道路,未來市府可以思考將台17甲線予以高架化,以構成台南環狀快速道路網;此外,台61線市府要向中央爭取往南延伸(跨過曾文溪)並與台86線銜接。這才會是台南大都會應具備的交通路網格局(附圖)。 

說到人與車,台南市真的乏善可陳,無論是運輸服務,還是安全守護,真應大刀闊斧,力謀改進。去年台南市188萬餘人,有120公車路線,卻僅配置373輛公車,平均每輛公車要服務5,057位市民,是六都中最高的,較次高的桃園市2,929人,還高出許多。其次,台南市低地板公車比例只有37%,六都倒數第2名;第三,106年台南市民每人每年搭乘公車次數10.33次,六都最低;第四,台南市平均每條公車一年載客數8,155人,六都最低;第五,公共運輸使用率只有6.7%,也是六都最低;第七,A1類車禍死亡人數,全國最高。看看這些關鍵性指標,真讓人覺得台南市的交通治理,是不是有嚴重的系統性偏差。 

此外,曾文溪以北各行政區(縣市合併前的台南縣),在主政者施政重心偏向曾文溪以南後,更被邊緣化。雖然市府宣稱有92條公車路線是偏遠服務路線,但實際上採定線、定班型態,班次少、繞遠路、乘車時間長、轉乘等待時間久,對偏遠地區以老人、小孩為主的運輸服務,完全沒有人本觀念。台南市已建置智慧交通中心,但針對以上兩點人與車的服務,很顯然在決策與執行上有嚴重落差。 

臺灣有強大的AI、大數據、雲端運算,以及產業供應鏈與資源,針對以上缺失,難道這些智慧科技不應與交通治理密切結合,發揮智慧功能,讓不論是否偏遠地區的市民均能感受到,台南市是一個有生活品質與現代化交通運作體系的城市嗎? 

針對曾文溪以北的偏鄉運輸服務,筆者期待市府能儘早落實推動需求反應式公車服務(DRTS),不應只講政策卻毫無作為。在這種運量不足的山區、海邊,其路線和班次可以依照民眾需求來彈性調整,利用蒐集多年OD(起迄)點、在地居民作息時間、工作特性、年齡層等大數據分析,找出有序的彈性排班機制,或以預約搭乘方式處理;另為避免資源浪費,公車業者車輛可以採中巴、小巴、甚至計程車來提供服務。 

台南市未來路網發展結構建議圖。(作者提供)
台南市未來路網發展結構建議圖。(作者提供)

目前台南市所建置的智慧交通中心,離國際日漸盛行的公共運輸行動服務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還很遙遠。但一個大都市現在都不能提供最基本的智慧運輸服務,請問台南市要到哪一天才能提供MaaS的系統性服務(包含時間與空間的陸海空接駁、轉乘、及最後一里之無縫服務,更不用說MaaS的第三方支付服務了)。 

台南公路交通的另一課題就在南科,南科園區員工數量龐大,人數在未來台積電3奈米、5奈米設廠後,更會大幅成長。而目前在上下午尖峰時段,新市交流道及台1線都會出現交通壅塞現象,雖然市府一直推動周邊聯絡道興建,並提供四條支線公車來與幹線公車轉乘,但是支線公車班次太少,轉乘等車時間又很長,效果不佳。筆者建議仍應以大數據分析員工居住地點,重新規劃公車路線,讓員工可以使用公車服務;此外,更應開闢高鐵台南站的公車路線,讓高鐵往返南科的交通服務更加便捷。 

至於軌道建設,本是大都會交通發展的心臟,筆者相信這是賴前市長內心真正的痛處。首先,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歷經長年抗爭,去年好不容易才能正式動工;其次,台南市鐵路立體化延伸到善化地區計畫也已納入前瞻計畫評估;第三,捷運綠線及藍線一期納入前瞻計畫,但台南市終究還是六都裡最後一個要蓋捷運建設的直轄市。顯見台南市長期以來就沒有一個整體的軌道路網思維與戰略。目前市府雖已成立捷運工程處開始作捷運路網規劃,但筆者仍有兩點建議: 

首先,台南鐵路地下化的目的,在於都市縫合與台鐵捷運化。就都市縫合部分,筆者建議市府更應關注沿線土地開發(包含公有土地),以開創無限商機,並帶來就業人口;同時更要藉此進行沿線拉皮型都更或整建型都更,以塑造台南市獨特的亮點。在台鐵捷運化部分,由於市府爭取增設簡易通勤站,相對會讓對號列車無法超越通勤列車,導致路線容量大量折減,行車時間也會大幅增加。因此,未來市府應爭取將台南路段布設為4軌鐵路,2軌供對號快速列車快速通過,另2軌供密集通勤電車疏運市區短途旅次,達到真正捷運化。 

其次,台南市針對捷運綠線及藍線一期規劃採用高架單軌電車,此系統屬高度專利產品。初期建置成本較低,但後續維修零(組)件完全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營運及重置成本會是未來市府的重大負擔。加以台南市路幅較小,高架單軌捷運對於整體都市景觀不佳,亦會衝擊整個鄰近區域路面交通,甚至造成交通壅塞,是以在可行性及規劃階段,市府允宜重新思考更換該系統的可能性。尤其此二條捷運系統攸關台南市未來各期捷運系統推動成效,市府更要能儘早開闢這二條捷運路線免費宣導公車來培養運量。 

六年來市府交通窘境,從官方統計資料,即可以管窺豹。智慧交通的決策,就要勇於執行,不能半吊子,有其形無其神,更應公平善待曾文溪以北偏遠地區,才不辜負當初同意縣市合併的所有市民的一片美意。 

*作者為前交通部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