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寶典》李泳泉導讀:因為龜毛,所以魂牽夢縈

2022-02-26 05:10

? 人氣

精準眼光與用人 成就世紀經典

柯波拉的另一項龜毛之處,充分顯現在選角過程。他很清楚,他必得物色到一位有分量、一出場就穩住局面的大咖來演出教父維多.柯里昂。當時,英美頂尖電影明星除了,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ier)有病在身,暫時無法接戲外,只有派拉蒙高層的公敵,超級難搞的票房毒藥馬龍.白蘭度了。於是柯波拉用心計較,「撇步」盡出,才讓高層勉強首肯,由白蘭度擔綱。在物色桑尼、湯姆.海根和麥克時,他深知火暴躁急、沉穩世故和冷凝深邃這三個截然不同性格的角色中,麥克是關鍵軸心。因此,柯波拉必須全力抗拒派拉蒙屬意的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傑克.尼可遜(Jack Nicholson)、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湯米.李.瓊斯(Tommy Lee Jones)、雷恩.歐尼爾(Ryan O'Neal)、查理斯.布朗遜(Charles Bronson)甚至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Lee Hoffman)這一票知名演員,並且不顧一切,為當時公司全然不屑一顧、籍籍無名的艾爾.帕西諾力爭到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外,柯波拉槓上高層,取義大利費里尼的「御用配樂」尼諾.羅塔(Nino Rota),而捨高層偏好的好萊塢配樂大師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也是軟硬兼施、奮力一搏,終於「得逞」。(台灣新電影的年代裡,侯孝賢可以憑藉自己獨到的嗅覺,啟用王晶文、辛樹芬主演,或找來陳明章、顏志文配樂,楊德昌也可以「心血來潮」,啟用侯孝賢和蔡琴擔綱演出,這些或許都出於藝術家的執著;而當年資歷尚淺的柯波拉,所要挑戰的,則是簡直「喊水會結凍」的好萊塢眾位大爺們的權威!)

《教父》導演柯波拉。(NBC RMY Auctions@wikipeida/public domain)
《教父》導演柯波拉。(資料照, NBC RMY Auctions@wikipeida/public domain)

我們從《教父》的賣座盛況和藝術成就來看,總會以為這一切應該如偉大的建築般,先有完美的藍圖和各方的全力奧援。待我們讀過這本書,才知曉原來整個過程有著無數的偶然與波折。那些不可一世的派拉蒙高層,既顢頇又有眼無珠,幾乎從頭到尾扯後腿。整部電影的創作,幾乎都是柯波拉立足在普佐的基礎上,搭配著他那神奇的團隊,以他那「敢於做夢,奮不顧身」的唐.吉訶德精神,一手打造出來的。

柯波拉說過:「我一直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無論我拍哪一部電影,我的生命都無可避免地會被捲入其中。」在《教父》的攝製過程中,不只父親、母親、妹妹、女兒都參一腳,眾多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也都來共襄盛舉。更重要的是,他一心一意努力再現情感伏流、社會氛圍與生命況味;另一方面,我們也可感受到他為特定的劇情內容,創造準確形式的堅持。從他接下來的作品《對話》(The Conversation, 1974)、《教父續集》、《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舊愛新歡》(One from the Heart, 1982)、《小教父》(The Outsiders, 1983)和《鬥魚》(Rumble Fish, 1983)等,可見一斑。也許電影先天具備的龐大資金與市場導向的商業特質,與創作者的藝術視野,注定無法長久相容。我們讀到《教父》奇蹟般的成功歷程的同時,似乎也可以預見,在沒完沒了的商業/藝術的拉扯下,柯波拉的無盡的掙扎,早已是他的無所遁逃的宿命。

儘管《教父寶典》由許多性質不一的單元構成,它卻很奇妙地自成一個相當戲劇性的結構,幾乎是從事件、情境中切入,立馬就抓緊我們的注意力,然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甚至隱然有著戲劇高潮,讓我們不時拍案叫絕。當然,這不是一本「線性閱讀」的書籍,毋寧是「立體主義」的,旁徵博引的,「準互動式」的書冊。你可以自己決定視角,自己設定節奏,或者一邊閱讀,一邊重溫影片;可以是休閒,也可以是練功。

20220224-《教父寶典》立體書封(黑體文化)
《教父寶典》立體書封(黑體文化)

*作者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紀錄片研究工作者,《教父寶典》譯者。本文選自《教父寶典:全劇本、各場圖文評註,訪談及鮮為人知的事件》(五十周年紀念評註版,遠足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