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輸」中亦有黃金屋!

2022-02-28 05:50

? 人氣

戴資穎於去(2021)年12月羽球世錦賽奪銀,在臉書上寫下「結果或許不是最好的,但我超越了自己」。這個跳脫輸贏、目標的框架,是從「輸的價值」建立而來。(資料照,顏麟宇攝)

戴資穎於去(2021)年12月羽球世錦賽奪銀,在臉書上寫下「結果或許不是最好的,但我超越了自己」。這個跳脫輸贏、目標的框架,是從「輸的價值」建立而來。(資料照,顏麟宇攝)

我們都讀過「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名言,但在現代,「輸的經驗」可能比黃金屋更具價值,正確地說「不怕輸的心理特質」更勝擁有黃金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現代課程多使用泰勒的目標模式(objectives model)作為設計課程和教學的理論基礎,簡單地說就是教師形成教學目標,選擇教材、安排教學活動,驅使學生按部學習,再經由測驗評量如實掌握學習結果,成效通常以分數採計。線性思維的學習目的明確,外在的控制條件也很清楚。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就是「我某一科要考到幾分」、「我要考進『班排』、『校排』前幾名」、「我要贏過哪些人」⋯⋯等等。目標模式的課程重視達到某一設定好的標準,引導學生「贏取分數」的格局,贏得分數等同優良學習的達標,是一個得分是圖的學習內涵,以及達標是圖的學習氛圍。

這是最有效率、也可讓學生可以自我監督的最佳教學方式。但是最近校園發生了幾個例子,「很渴望嘗試的一件事,但是理性預期的結果是『可能會輸』,還要試試看嗎?還要努力嗎?」聰明的J面露猶疑地回:「要考慮一下,不想做白工。」學生的回應,凸顯以下實例的反思重要性。

「輸」了嗎?

校內有一支社團性質的手球團隊,為了給學生更大的舞臺磨練,這三年都報名參加全國性的手球比賽,對上多數參賽的體育班隊伍[1],他們的心理壓力其實不小,但今年的某一場比賽過程令人感佩。對方強勁的體育班實力,讓他們上半場已失分8分,下半場大家心知肚明要更拚把勁,但對方不是省油的燈,分數就在進了對門一球、又進一球,卻又被攻進一球之間往往返返,這麼血脈賁張的拉鋸,最後分數定格在2分之差。賽後,大家圍抱在一起哭了,旁邊觀賽的家長也忍不住鼓掌激勵⋯⋯。

另一個例子是校慶當天的拔河競賽,預賽的勝部冠軍先前已經扎實地過關拔贏四場,當天就在擂臺上霸氣等著,等待底下輪完4場賽的敗部冠軍出爐。比賽當下的氛圍很弔詭,敗部冠軍當天已經連拔四場,還有力氣嗎?敗部冠軍預賽時就輸給勝部冠軍,曾經的手下敗將還有機會嗎?

此時雙方各執繩索兩端,竭力虔心地要贏得今年的總冠軍。就在雙方啦啦隊的擁護聲中,方拉著退一點、再退一點、另一方抵住一些又一些,命運之神很快捎來勝負的訊息:敗部冠軍的力抗山河之泣,勝部冠軍預期之外的錯愕眼淚⋯⋯雙方滿滿的感受都是帶著祝福的禮物!

「輸」的隱藏價值

對學生設定「贏的目標」,內容很清晰明白,但是相對地容易導向「怕輸」,或者驅使尋找「容易贏」的目標。如此的結果,反而讓學生無法領略「輸的價值」。「輸」,提供個人或團體養成韌性的機會。我們應為這些實例中的學生感到萬分幸運,這些老師、教練在面對可能「輸」的情況下,不卑不亢地盡心盡力,帶著學生培養越挫越勇的心理特質。學生面對自己喜好的興趣、面對前方可能的荊棘難行,學到的是自己要調整、盡力、再調整、再盡力的處事理念,以及困境中再振作的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