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爆缺糧危機?馬鈴薯晉升國家主糧

2015-02-09 10:50

? 人氣

馬鈴薯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主食之一(取自網路)

馬鈴薯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主食之一(取自網路)

2月1日,中共中央發佈了「一號文件」,連續第12年聚焦「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而在1月時,中國農業部將馬鈴薯(中國稱:土豆)列為重點,今後將發展成為排名在稻米、小麥、玉米之後的中國第4大主糧作物。消息一出,也引發各界熱議:「中國缺糧了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年 1月,中國農業部將馬鈴薯劃入中國四大主糧作物之一,表明將在不和前三大主糧:稻米、小麥、玉米爭地搶水的情況下,擴大種植馬鈴薯,從目前的8000多萬畝地增加到1.5億畝地,畝產量提高到2噸以上,提高畝產的效益。在日前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提到,必須「穩糧增收,提質增效」。

「一號文件」是什麼?

一號文件是指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的「中央文件」中,排在第一號的,即在文件上標有「中發(或國發)201501號」字樣。

很容易理解,「中發」、「國發」是指中共中央辦公廳或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後面的數字是年份和文件下發序號;一般認定,誰被排在第一,就是被特別重視,所以每年的「一號文件」也格外引人注目。

中國缺糧了嗎?

擴增馬鈴薯,也引發了各界熱議:「中國缺糧了嗎?」

中國中央電視台隨即以專題報導,表示中國目前的糧食供需達到平衡,擴種馬鈴薯並非是有「缺糧」現象。報導也指出,中國目前的稻米、玉米、小麥進口量只佔國產量的2.4%,比例相當小。

至於為什麼選擇將馬鈴薯劃為主糧?原因即為馬鈴薯的種植成本划算。馬鈴薯耐寒耐旱,同時又是省水、省肥、省藥、省勁的「四省作物」。報導指出,中國農業部於河北試驗,地下水超抽地區,在完全靠雨水灌養的條件下,馬鈴薯的畝產量成能達到1.8噸。

馬鈴薯種植成本划算

國家馬鈴薯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則表示,推進馬鈴薯主糧化,有利於緩解中國資源環境壓力。她分析,馬鈴薯能在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正常生長,還能減少水土流失;且從南到北、從高到低的區域都能種植,通過開發南方冬季閒田,擴種馬鈴薯潛力十分巨大。

此外,馬鈴薯的營養價值極高,在國外被喻為「地下蘋果」、「第二麵包」。一直以來,馬鈴薯在中國都被當成「菜」吃,而非主食。但其實馬鈴薯含有豐富鈣、磷、鐵質,還有多種氨基酸和膳食纖維。

中國人吃的習慣嗎?

中國數千年來為米、麵食文化,馬鈴薯當主食吃的習慣嗎?

報導稱,中國官方已依照國人的口感,研發出以馬鈴薯全粉佔35%以上的饅頭、麵條、米粉,未來皆會走上民眾餐桌。然而也有部分聲音對此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馬鈴薯主糧化並非易事。其中面臨最主要的困難為「缺少良種」。報導指出,理論上馬鈴薯的畝產量可達8噸,但中國平均只有1噸多,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20%,這跟中國的種植型態有很大關連。由於中國馬鈴薯產業長期粗放種植,導致馬鈴薯種子退化,成了馬鈴薯主糧化的一大困難。

中國糧食儲備戰略

馬鈴薯主糧化的過程,其背後的潛在糧食危機、農村環境水土的惡化、耕地不斷減少、人口增長和消費結構的變化等自然、社會和經濟挑戰也不容忽視。在此背景下,一國糧食要養活14億人,相當於全球1/5人口,用「長江上的馬爾薩斯」形容中國的糧食匱乏問題,不足為過。

馬鈴薯戰略可見中國朝糧食儲備邁進,據悉,馬鈴薯全粉的儲存時間比小麥、玉米、水稻還要常,常溫下可儲存15年以上,北美洲、中南美洲、北非、歐洲等多地區也都把馬鈴薯當做日常主食。長遠來看,中國面對水資源匱乏、可耕地縮減、氣候異常等問題,馬鈴薯的「韌性」能克服其他主食無法經受的自然挑戰,將成為糧食儲備重點。

全面自給自足不可能

此外,中國要全面糧食自給,幾乎是不可能,進口糧食成為儲備手法之一。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李國祥表示,中國已從認為糧食進口是國家糧食不安全的表現,轉變到「適度進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然而進口糧食,又涉及到糧食對外依賴程度、外匯儲備花費、其他國家糧食危機感增加、適度進口不能犧牲低收入國家的糧食安全等複雜情況,如何在「食」的議題上長期布局,不僅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的難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