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走鋼索的能源政策

2021-12-14 06:00

? 人氣

許銘文表示,在緊急事故發生時,柴油發電機不能作用而無法抽水,還可啟用水庫的水灌入反應爐冷卻,日本的福島的核能電廠的各種條件,均不能與台灣的核四廠相比。(李佳穎攝)

許銘文表示,在緊急事故發生時,柴油發電機不能作用而無法抽水,還可啟用水庫的水灌入反應爐冷卻,日本的福島的核能電廠的各種條件,均不能與台灣的核四廠相比。(李佳穎攝)

現代文明社會是走向工業及經濟發展,產生高度的生產及消費,人類日常生活及生產事業都需要能源,故能源是關係到產業需求及國計民生,傳統的能源供給觀念,在於求供給的穩定、經濟、便利及安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現今世界的趨勢,因深受氣候變遷的影響,主要的國家,計劃至2050 年,目標走向碳中和,在於使經濟與環境達成調和,有可能來日嚴格執行,任何國家或地區,如無法達到國際碳中和要求的標準,其生產的貨品,將無法銷往國外。這是台灣所面臨的嚴肅課題,無法逃避,台灣的經濟,一向依賴國際貿易,因而,台灣的能源政策,要與國際接軌,對於未來性,應有未雨綢繆,前瞻佈署的考量及作法,否則,只有產業外移,並受國際上的排斥及責難。

各種發電都有其成本計算及環境的負載力,綠色電力的來源,主要是太陽能及風力發電,水力發電也算是其中一環,台灣雖然有充足的陽光照射,及全球少有優良海岸外的風力發電條件,但是,太陽能及風力發電,都是有受天候影響,看天吃飯的因素,屬於不穩定的狀態,不能應付大量耗電的工業需求。

而且,太陽能板壽命介於 20 至 30年,發電效率偏低,單晶矽最高可達 15%,化合物半導體雖有 30% 以上,但成本高,市場不易接受,所以要用大面積的太陽能板,又製造出來的太陽能板的材料,及回收處理,使用的土地,都要付出相當大的環境成本;風力發電也有噪音及影響生態的情形,尤其是海上風力發電,都需要投入很可觀的建設成本,再依使用年限來攤提,算來自去,恐怕比火力及核能發電來得高,所以,政府與綠電供應者的契約購買光電及風電價格,都在每度四元以上,與火力及核能發電的每度價格一至二元多,貴上許多,衡量下來,綠電的成本恐怕更高。

綠能發電既然有建置成本、效率、穩定性及環境的問題,工業生產的所需電力,還是不能避免使用安穩及不受天候影響的火力發電,或核能發電,列為主力供應的發電系統,火力系統的燃煤或石油發電,有大量的排碳性,天然氣發電,還是有 4 至 5 成的燃煤排碳量,將來全球走向碳中和,再加上能源科技可合理期待的突破,如核融合或分裂及氫氣的採用,燃煤石油及天然氣發電,很可能走向式微。

而且,台灣是能源輸入大國,火力發電所需的石油、煤炭及天然氣,都需仰賴進口,容易受國際情勢及價格波動左右,台灣又地狹人多,人口密度很高,環境破壞的承受力較低,也是海島國家,四處環海,為獨立電網,無法自外國輸入及購買電力,所以,台灣的電力發展條件及特性,我們應深刻體會先天上的弱勢,核能發電應該是最不影響環境,核能原料來源又穩定,故以核養綠的政策,應該是理想的作法。

反核人士主要的訴求,在於核能發電風險性及核廢料的處理成本,然而,核子反應爐的科技一直在進展,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倡導及投資廠商研發的第四代反應爐,內部沒有高壓技術,及疏散區的問題,不受人為操作影響,不會造成災害,又安全及經濟,且產生的核廢料半衰期大幅下降,發電效率可提升至百倍以上,甚至可利用核廢料發電,如全球廣泛使用,成本更低,可靠性提高,上述的憂慮應該不存在

台灣目前有核能發電四個廠,核一至核三廠的六個機組,是屬於第二代反應爐,核四廠不僅是第三代的,更是改良型,加入被動式的安全設計,所以核四廠的安全係數很高,核四廠經過的波折太大了,紛擾不斷,實在可以建議改名為新核廠,台灣原有的三個核能電廠,何必一定要走向除役?利用既有的設備提升核子反應爐的安全防護,日本有火山,及地震較台灣為頻繁,台灣的核子反應爐的設計,可採用免震工法,可抗拒 7 級地震,核四廠的冷卻系統,比較日本的福島的核能電廠,多了一道反應爐上方的水庫,在緊急事故發生時,柴油發電機不能作用而無法抽水,還可啟用水庫的水灌入反應爐冷卻,日本的福島的核能電廠的各種條件,均不能與台灣的核四廠相比,反核人士,常以福島核災的例子來反對核四廠,實在是無據。至於核廢料的處理問題,相關的討論文章非常多,基本上都可處理,世界上目前在運轉的核子反應爐,有三百多座,都有核廢料處理的管道,而且核能技術的進步,核廢料可減少及再利用。

另外,核四廠前廠長王伯輝曾在電視媒體上說明,核四廠的核廢料,可保存在廠內數十年,不須外存。台灣還有一很大的優勢可以運用,端賴當政者的心態調整,中國大陸土地廣袤,有很多無人跡之地方,中共都可在新疆的羅布泊試爆核彈了,儲存核廢料,更是小事一樁,請中共幫協助處理,也是解決方案之一,何須與北韓接洽處理核廢料?此一消息曝光後,無疾終,徒增台灣的國際負面形象。

現今,電動車將逐漸取代燃油車,為不可逆的趨勢,但是,電動車還是要回歸電力的供應,仍依賴石油天然氣及煤炭來發電,勢必無法達到碳中和,而解決全球的氣候變遷,未來只有新能源科技的使用,以無排放污染的核融合或分裂,或者氫氣的採用,才是正確途徑,將來很可能是輕型核電及氫氣利用技術的天下。

核能發電本來就是能源的科技上突破,是衡量各種得失利弊,現實環境影響,及未來科技展望選擇性的議題,關係到台灣的環境、經濟、國安、科技發展及未來性的諸多層面,蔡政府要將來台灣的發電比例,成為天然氣占 50 %,燃煤 30 %,再生能源 20 %的比例,說真的,實在是世界首創,此種目標,非常危險,八成發電原料完全依賴進口,而且來源都在遠處,價格可預見往上波動機率高,運送風險難以掌控,容易受他人的封鎖,一個蘇伊士運河阻塞事件,就驚動全球,如此配置,絕對有國家安全上的隱憂,天然氣發電仍有碳排放的問題,燃煤發電更不用說了,再生能源發電,免不了受天候影響的宿命,無視台灣的環境、空氣及世界碳中和的目標,簡直是走鋼索的能源政策,置台灣安危於不顧。

台灣只有一個,不是分為擁核與反核,或藍綠二國,也非政治及喜好的問題,能源的安全與科技,是科學家與專業人士的事,不是政治人物的口號及意識型態所能解決,政治人物也不是魔術師,無法脫離柴米油鹽的現實需求,能源的設置及佈局,絕對超出黨派利益及某一政黨政治上的神主牌,能源政策如不能多元客觀的討論及研議,如此關係國家安全及經濟的命脈,重大政策的錯誤,台灣將付出不可承受的代價,及繼續沉倫下去。

*作者具有多年司法實務經驗,關懷台灣未來與社會公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