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並不新,對中國的恐懼實無根據:《資本的世界史》選摘(3)

2018-03-01 05:10

? 人氣

因此,社會主義者如果準備在全球行動,就必須搭資本的順風車。然而,社會主義者並非唯一在國際面向上思考的人。十九世紀的另一大政治主張──自由主義,也是一種全球化烏托邦,只不過它的重點在於宣揚完全不設限的自由貿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代的全球化已經擁有近160年的歷史,為何現在還被當成是全新的?其中答案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全球化不是一種線性發展,其第一階段在1914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突然終止。戰爭爆發前一週,許多企業家還意想不到最後果真會演變成軍事抗爭。他們深知世界經濟彼此緊密相連,戰爭對經濟會造成何種重大的傷害。因此當各國外交人員已經彼此恫嚇時,股市依然平靜,直到7月27日,維也納交易所才因投資人過度緊張而必須關閉;7月30日,其他歐陸國家的股市也跟進,7月31日,則連倫敦與紐約的交易所都不再進行交易了。而僅僅一天後,8月1日,投資人料想不到的戰爭便爆發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意味著經濟上的重大轉折,因為伴隨這次戰爭的,是一連串不斷癱瘓全球交易的事件。自1929年起出現了世界經濟危機,接踵而至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則出現了不再參與國際貿易的社會主義聯盟。直到1970年代,世界經濟交流才又回復到1913年時的緊密程度。經過如此漫長的休止,在1989年社會主義陣營解散,而與此同時中國也大力推動出口時,全球化彷彿是種全新的現象。歷經將近80年之後,全世界又再度共同進行資本主義式的貿易。

經濟大蕭條。(取自維基百科)
經濟大蕭條。(取自維基百科)

過去20年來,全球貿易大爆量,如今四分之一以上的商品與服務都屬跨國性的交易,而全球交易量每年成長9%,速度是全球經濟產值成長的兩倍。而處理如此龐大貿易量的是77,000家左右的跨國企業及其超過750,000家的境外分公司。即使是電動刮鬍刀這麼簡單的產品,其製程最多也可橫跨十個國家。

這種現象引發恐懼,因為如此一來,國家似乎變得可有可無,而且聽任跨國康采恩擺佈。與「全球化」同時出現的詞彙是「投資地競爭」(Standortwettbewerb),這個概念背後的主張是,國家必須提供盡可能低廉的薪資,才能將跨國康采恩續留在國內生產。這種恐懼更受到企業經理人有目的性地搧風點火,有一段據說出自富豪汽車(Volvo)總裁之口的話,經常受人引用:「瑞典需要『富豪』,但『富豪』不需要瑞典。」

這其實是一種迷思。資本既非無國籍,也不是沒有固定據點,漫遊世界各地的。跨國企業頂多只有部分生產外移,其研發與管理依然留在本國,而其總裁、董事長幾乎也全來自原生文化圈。只要看看德國DAX指數成分股上的康采恩,就知道這些企業幾乎全由德國人或奧地利人領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