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遇上大地震「趴下、掩護、穩住」一招能打遍天下?

2021-10-03 05:30

? 人氣

9月17日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是國家防災日的地震演習。(資料照,顏麟宇攝)

9月17日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是國家防災日的地震演習。(資料照,顏麟宇攝)

9月17日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是國家防災日的地震演習,要民眾遇上地震以「趴下、掩護、穩住」3動作應變。媒體對此應變動作多所宣導,也都肯定政府對防災的努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又近日在網路上流傳1999年9月21日的華視新聞震災特別報導。筆者近年來無法認同「國家防災日」的宣傳,但情況複雜較難說清楚,現在有上述2件事,結合起來剛好可清晰分析。

921當天晚上大部分的國人,應該都會守著電視關心災情,但有一部分人應該是最近在網路上,才第1次看到當日的電視報導,筆者是其中之一。因為當時身在災區無電,即使復電後也不敢在室內多待,且智慧型手機還沒上市,所以有畫面的訊息幾乎接收不到。

況且當時眼前滿目瘡痍、悲慘漫漫、百廢待舉、無暇也無心看電視。而今乍看,仍是為過去悲傷,也為未來悲哀。

九二一大地震讓災區內充滿建築物倒塌,滿目瘡痍的景象。(新新聞資料照)
九二一大地震讓災區內充滿建築物倒塌,滿目瘡痍的景象。(新新聞資料照)

請看當日的新聞報導,有幾位幸運者從殘破的窗戶被抬出,試想,如果這些幸運者發覺地震後就趴到桌下,還有機會被救出嗎?或許有,但可能會多一層困難,因為不僅困在屋內,還可能困在桌下。如果還記得那些殘破窗口救難的畫面,真的遇上大地震,除非有把握身處的建築物不會倒,否則你敢趴到桌下嗎?

請再看那新聞特別報導,該影片在youtube的代表頁面,是一棟13層大樓倒向道路的影像,那是台中霧峰凱傑商業大樓。聽那棟大樓的鄰居說,裡面有幾個人不幸罹難,他們原本有機會逃出,只因欠缺地震避難的常識,那大樓在7.3主震時未倒,半小時後的6.8餘震才倒,他們是有時間可以逃的。

以此案例看,政府現在只是一昧宣導遇地震要「趴下、掩護、穩住」就沒下文了,同樣是欠缺地震避難常識,同樣會害死人,豈不悲哀?

「趴下、掩護、穩住」的不足

再說說那地震演習警報內容,要民眾臨震應變「趴下、掩護、穩住」。即使沒有前述困在桌下的顧慮,但因地震時民眾的處境千百種,用同一招式就能讓所有人妥當應變嗎?如果真的地震警報來了,公車上的乘客該立即趴下嗎?在倉儲貨物堆的人能趴下嗎?在走廊的學生要跑進教室趴到桌下嗎?在1樓和10樓辦公的人,都是做相同趴下動作嗎?還有,正在洗澡、騎車、火爐作業、機台組裝、高壓清洗……的人呢?

如果收到真實的大地震預告警報:在公車上趴下應該會滾撞成一團,最好是通知司機有此警報,請將公車慢駛到空曠地區暫停,自己盡可能抓穩並繫上安全帶。

在倉儲間的人趴下,很可能會被貨物活埋,即使找到地方掩護,晃動的貨物還是可能把人擠扁,最好是迅速逃離貨物可能摔落、滾動區域。

在走廊的學生進教室趴下是自找麻煩,若在低樓層走廊可以盡快往1樓空曠處走,若在高樓層走廊應找個上方沒有燈具、窗戶的角落蹲坐,會比在教室內安全;在1樓辦公的人,何必趴到桌下把自己關起來坐以待斃?有預警的時間當然是往外跑到空曠地。

在10樓辦公的人一時逃不掉,或許先趴下掩護真的比較好,待地震稍歇再外逃。

如果防災做得好,就不需要緊急避難,例如前述在公車上遇大地震,只要司機平時防災演練做得好,可較順利把車開到空曠區,乘客就不必驚慌奪門避難。但這必須是多數國人有此認知才行,因為行駛中的公車,除了在高樓林立的市區外,最近的空曠區,通常就是道路中央,這要其他駕駛人了解並配合,否則徒增車禍危險。請問,交通部有地震緊急停車的法規與宣導嗎?

防災應變能力待提升

大地震後22年來,政府的防災施政有不小成果,例如很多法規要求加強工業設施與新建築的耐震度,舊建築也有鼓勵更新的法規,消防器材也充實不少,甚至連地震測報速度,也開始跑贏地震波,但這些都只是加強硬體防災方面。

至於防災應變的機制、宣導教育方面就寥寥可數,比較顯著的只有發送地震演習警報、教民眾要把家具釘牢、準備防護包,以及強迫辦房貸者買不大有用的地震險(註1)。

921發生後約1個月,曾見報導說日本專家認為台灣會救災不會防災。近年來的國家防災日活動報導,大都圍繞著總統視察災防中心、抗震演練、救難操演等,其實這些都只是屬於以三級機關消防署為主的「避難、救災」業務,沒看到國家高度的防災等級。

這裡不是否定消防署的績效,而是說國家級的防災不應只是消防業務。22年過去了,我們救災能力更好了,硬體防災也變強了,但在防災應變上,似乎還不大會。

避難、救災只是防災的末節,可惜幾年來國家的防災宣導、演練大都只在這末節上。大地震會造成難以應對的大災難,政府不應該只用「趴下、掩護、穩住」一招一式就要天下適用,似乎過於天真,很可能誤導國人。

誠如前述,大地震來時,民眾的處境不同,就應該有不同的應變,這方面如果能多預先規劃、演練,應該會有更好的防災效果。這不僅是政府該做出規範、引導與示範,個人與企業也要做,畢竟自己的處境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性命財產自己顧。

註1:該保險必須是房屋全倒或半倒才賠,即使有賠,保險金額中除了臨時住宿費用外,60%必須先給抵押銀行。(住宅火災保險附加地震基本保險抵押權附加條款,第2條)

*作者為921災區居民,專長風險管理、保險索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