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AI勃起 激化了臺灣職場人才斷崖危機

2018-01-24 07:10

? 人氣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影響著下一世代人的生活與職場生涯。(圖/www.grinta-invest.com)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影響著下一世代人的生活與職場生涯。(圖/www.grinta-invest.com)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勃起,就要嚴重惡化臺灣人才斷崖危機的罅裂情勢,尤其對年輕新世代就業就職機會前景的扭變衝擊,引人不勝恐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職場就業機會新革命大挑戰

人工智慧AI來了,可預見臺灣新世代職場人才斷崖(Talent Cliff)危機勢必加深。特別是目前猶然在學,卻已深切感受就職就業「最後一哩」前夕壓力的年輕人,既已完成所學,卻恐怕完全落空無用,而必須再從頭摸索學習陌生的虛茫挑戰。

人工智慧AI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瞬時間全方位搶占了經濟社會的供給面,對已高蹈扮演「世界大工廠」的亞洲區域經濟勞動市場,發生的震撼力尤其駭人。臺灣更是以出口導向製造業為主力、內需導向服務業為肱股的勞動力密集經濟,面對人工智慧AI深化普及應用的赫赫聲勢,尤其大有應對難及的嚴重壓迫感;臺灣年輕新世代即將面對的新職場就業機會新革命大挑戰,不免越發心虛膽戰,而政府教育與勞政主管部會及社會安全機關,亦無一不有拙作應變之莫大苦衷。

人工智慧AI來了,應用範疇的擴大與普及,已升高了人類社會「失業恐慌症」,達到了網路經濟時代崛興以來的最高潮。全世界政經領袖都預期對於新經濟時代(New Economy)新世代人才的出路與就業機會,所可能發生改變的衝擊會極大;尤其是,對於各種領域各個世代勞動力,無論是知識的或非知識的國家人力資本,幾乎都無一倖免,無一不會不受到AI所可能帶來的挑戰及其新生機遇衝擊影響,無論是先進國家社會或新興市場經濟體,也幾乎沒有任何人敢率爾輕心以對。

對基礎體力工與初級操作人力之莫大削除性衝擊

AI從夢幻到真實的嶄現,不過短短最近40年間事,但是對於國家產業經濟,世界投資貿易市場,乃至人類社會消費行為演進,卻已先聲奪人帶來莫大影響。

早在1980年代初期,全世界製造業經濟部門的產業科技應用,就颳起了一陣陣「自動化運動(automation)」之變革;初始製造業自動化重點,主要在於製程的「系統化暢流效率」,以及每一個別生產製造站點的「各別效率性提升」效果。

演進到了自動化第二階段,乃針對單一生產製造站點「各別單一功能高效率化」創造出來的「初階機器人(single function robotization)」,可以大範疇大數量銳減,甚至完全免除,各該站點的人力配置與勞動力使用,也開始對於五級勞動力的基礎體力工與初級操作人力,其就業機會帶來極大「替代性衝擊」或「削除性衝擊」。

由自動化而智慧化的全新階段革命性大衝擊

洎自升級演進到自動化第三階段的「局部人性功能機器人」,已事實可以完全取代人力的指掌、手腕、臂膀運動職能,抑或腿力腳力運動職能等,而完全充分達成各局部人體功能所既有能夠產生的生產製造能力,且亦同時倍增了其既有工作能量、並且毫無「過勞疲乏」之怨懟,亦毫無必須給定暫休的副作用之虞。

到了2016年,既已演進到了自動化第四階段「完全人性功能之整合性機器人」同時又加納最新升級進步的「智慧化(smartization)」類人性神經系統,也就是進入了「可發展成長腦力智慧」甚至加納「可心智運動的感性智慧」之後的全人機器人之「人工智慧(AI)」。

新世代勞動市場新工作機會的量變與質變

製造業自動化演進到智慧化階段,其實已足以對新經濟新世代勞動市場經濟,帶來翻天覆衝擊影響,其不容小覷衝擊力,可以從四個不同構面,予以深刻理解。

第一個構面是,AI來了,國家經濟供給型態的大轉型:首先是總體經濟運作型態之必然因此產生極重大轉型,即全球經濟出現「服務業經濟取代製造業經濟」以及「腦力經濟取代體力經濟」之新樣態。在各個國家行職業勞動經濟市場部門,都將因此出現知識涵度越高的勞動力,在經濟結構占比將越來越高,經濟貢獻度也越大,而相對的,體力涵度或體能涵度越高的勞動力,在行職業經濟結構占比,將越來越趨減少降低,其對整體經濟貢獻度越將越來越小。

也就是說,智力經濟學的知識勞動力就業機會,要遠大於非知識勞動力。

職場創新轉型之工作機會大落差現象

第二個構面是,AI來了,職場工作型態就業機會量質大落差:人工智慧切入,勢必造致現代職場「工作機會大轉型」,一方面是「工作機會量變」,知識涵度越高的工作機會越大數量增加,相對的,越高體力涵度工作機會數量越來越趨減少;另方面是「工作機會類型質變」,也就是各種行職業工作機會變遷,都會出現高度「行業變遷及工作職能結構性移轉」之大變現象。

受到如此結構性大變遷衝擊的,當然是對於尚未進入行職業職場就業的新世代,更要遠甚於早已漸去漸離的舊世代勞動力。

第三個構面是,AI來了,必然肇致「職場轉型」以及「職場創新」的大革命:一是職場環境類型變遷,從過去長期的「規模集中型態」向「零星分散布設型態」,「在地職場」將應向「異地職場連動協作型態」;二是「職場處所位置變遷」,AI來了之後,「無人工廠(robotic factory)」、「無人辦公室(robotic office)」、「無人商店(robotic store)」將趨於常態化;三是勞動力「職涯長壽化(working career extension)」,「延退(differ retirement)」,越來越具經濟社會正義性與正當性。

職能轉型衝擊下必要之可變革應對策略

第四個構面是,AI來了「職能轉型(job competencies transformed)」:AI帶來的「職能轉型」現象,是指舊有的特定職能之「被取代」、「被移轉」、「被創出」將更形頻繁,更因此造成其不同工作機會數量的大增大減現象;至於「職能質變」,則指的是「工作職能屬性、特徵及標準條件之大移轉與大變遷」現象。

在臺灣新世代勞動力的教育訓練,幾乎都是建立在「向昨日標竿典範學習」的舊窠臼中成長發展而來,根本無法迎合,更無能亦無法切入新職能需求,這種非常「前瞻性大落差」,幾乎無有可能有效接軌的急救方策得以採取。

在臺灣經濟社會的「剛性舊典範」的僵固性作祟之下,想要在極短時間之內,用外力強制拗折方式,配合AI來了之後,有效促使產業經濟市場與勞動經濟市場的轉型變遷,能夠快捷地做到二者之間能夠無接縫的同步協作共振並起發展,恐怕極其不容易。

特別是,在今天臺灣十足僵固剛性的《勞基法》框束之下,除非將既有《勞基法》予以根本廢棄,重新再造符合AI新時代規範的前瞻性開放式新勞動法規,否則根本不合時宜,無法繼續施行於我國經濟社會新態勢之中。

公共政策規範重建再造之必要

面對AI來了效應,在臺灣,社會民粹與政府主政當局,所必要前瞻對策是:

第一,必須適時調整「勞工神聖」意識型態價值觀。讓社會大眾及政府決策者都能充分認知與理解:究竟在AI新時代,「體力神聖」還是「智慧統御領導力」比較神聖?對新世代社會經濟成長貢獻言,腦力的經濟產值與效能效率之貢獻,比較體力,更是十數倍速高出很多。一律平權與一字平等待遇的現行政府規制,應有立加調適改變之必要。

第二,「勞動者(受雇人)權利與責任」與「雇主(雇用人)權利與責任」的對稱性釐正,以及其所適用之課責機制的再造,尤其有其迫切之必要。

第三,勞動者、雇主與社會、市場的相互關係與互動規範,有根本重建再造之絕對必要。

第四,AI在各行各業各個不同職能之應用與運作,乃至AI行為的自律機制與他律機制的規範理則建置,以及有效法制化策略之探討,亦有其絕對必要。

第五,長期僵固「供給面導向」的定制化教育訓練機構機制與體制作法,必須朝向高彈性的「前瞻需求面導向」進行革命性大翻轉,系科門列區分應該儘速改以「學程制」取代,「全國性一致」的既定課綱課程,更應時隨意轉,保持更高得以隨時隨刻高彈性調適變換的餘地空間。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