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百年茫昧

2018-01-13 05:40

? 人氣

當年林紓遺憾,對「白話派」「不能為正其非」。這次文白之爭,「文言派」正其非的功力,相較林紓,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之差耳。比方,說文言文可給白話文借詞,話雖沒錯,但說服力不強。現代人講求CP值(price–performance ratio,價格效能,單位付出所購得的商品性能),讀文言文時間投入多,所得到的卻有限,難怪不買帳。恕我直言,古文教學效果不彰問題,若不能徹底檢討並改進,只怕難逃失職之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學習文言文的主要用處,在培養讀古書能力。則中國的文化遺產,盡可握擁。這在以前,「復興中華文化」的口號(使命?)下,不成問題。現今本土當道,提中華文化未免「時地不宜」。且援引兩個人的意見。

一位是當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他認為全球化的社會,要有整合力量,能將「不同的傳統整合成共享的價值、共通的效能標準,以及相互的尊重。」而做為智識人(intellectual),要有與過去傳統對話的能力。因此,學習文言文這種人文(博雅)教育,就不是跟現實的生活不相干。

另一位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他寫有《昨日世界》(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What Can We Lear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ies?),書副題直譯:「我們能從傳統社會學到什麼?」傳統社會生活方式原始,「有些習俗慘無人道,應該揚棄。」但他們的生活方式,仍有可供現代人參考地方。

賈德.戴蒙身兼人類學家,以傳統社會為對象寫成該書。我們身為華文圈的成員,使用的文字,它所保留十九世紀前人類文明的紀錄,總量超過所有其他文字所保留的總和。懂文言文就能讀那些紀錄,從中「挖寶」,取而用之。

任何文化何嘗不是瑕瑜互見,何以有人眼中所見的中國文化都見不得人?究竟是中國文化的錯,還是其人偏見使然。白話文運動不只是文體的解放,而且是思想的解放。但世上就有剛愎自用者,文言成語「自用則小」,小眼睛小鼻子。自己小而無知,還把別人也看小了。

孔子說:「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其人誤己誤人,清代學者戴震沉痛批評:「其於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謂理,強斷行之,而事情原委隱曲實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自以為於心無愧,而天下受其咎,其誰之咎?」感慨系之,遂作軂軂長篇。知我者謂我心憂,我心憂台灣前途。

*作者曾任銀行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