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百年茫昧

2018-01-13 05:40

? 人氣

文的本義是花紋,引申為文采。就文章言,文是在言(口語)的基礎上,修飾加工過的書面語。雖說遣字措詞,「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然而孔子則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適度講求文采仍有必要,求精妙生動。口語通常較直白而至庸俗,這意味著言與文不會全一致。有人主張「我手寫我口」,胡適早期說:「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誤會大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許多人沒搞清楚,口語和書面語功用有別。佛蘭克林說得好:「寫要有學問,說要通俗。」(Write with the learned, pronounce with the vulgar.)話人人會說,卻未必能寫清麗文章。以為「我手寫我口」,措詞通俗,以至於庸俗,甚而流於媚俗。連大學教師也跟風,打臉、唬爛、林北、三小、講幹話之類鄙詞,寫出來不以為意。人的臉怎能打?其他的全跟性器有關,粗賤至此,都不管言行是內在靈魂對外的顯現,放任靈魂墮落!

要怪誰呢?首先當然要怪下筆人,不知謹筆。其次要怪國文老師,沒把他們教好。莫怪我牽連,國文老師是有責任。這次文白之爭,不少人所以不支持讀文言文,並非有「去中國」意圖,也無「文化台獨」意識。而是以前的讀書經驗,讓他感受不到,學習文言文的價值所在。不懂如何將文言文活用,則何苦虛耗時光。加上默書,成了痛苦回憶。媒體用「荼毒」二字,指責默書之「惡」。

說到默書,我從讀高商一起就拒絕背書,高商三年經歷三位國文老師,都「勉為其難」容忍我。畢業後,輾轉得知有位國文老師表示,或許我是對的,只因叫他感慨,國文教學成效,一潭死水。

學任何語文都一樣,熟讀吟味,含英咀華,絕對必要。至於背下整篇的作法,雖則行家堅持,我則以為待商榷。梁啟超自述小時候讀《史記》,至卅歲「《史記》之文能成誦八九」。倘以此為準,中文系學生必須「《史記》之文能成誦八九」,才給文憑,能拿到者幾多?

天才讀書,過目成誦。叫一般人仿效天才讀書,誰都知不行,卻是國文教學的傳統做法。讀天才文章,引經據典,洋洋大觀,讚賞折服之餘,以為全賴背書之功。卻不想,那些是極少數出類拔萃者,只因歷史長流,歷代的極少數,累加起來,數量就顯得驚人。叫人仿效天才讀書,其害猶如揠苗助長。再說,搖頭晃腦背書無誤又如何?若玩索無得,最終還不是落入李白詩中說的,「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

這次文白之爭,關於國文教學效果不彰問題,「文言派」從無隻字回應。那麼就算國文課全上古文,又如何保證效果,不至變成「一潭死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