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百年茫昧

2018-01-13 05:40

? 人氣

文言文的生命力,就用蔡總統國慶致詞〈更好的台灣〉示例。其中文言用語,如遠道而來、全力以赴、曠日廢時、責無旁貸……等皆是。而如「強化戰力」,用文言的使動用法,表示「使戰力強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怪哉!致詞文語病連連。如「歷任政府」,中華民國政府一直都在,何來「歷任」?如「藉著這個機會……代表著相互扶持……」,兩「著」字應刪。如「我們……幫台灣……。」助他者才叫幫,蔡總統把台灣當他者?如「攸關台灣前途」,把「攸關」當動詞用,眾人共犯的錯誤。「攸關」係文言用詞,「攸」是指示代詞,用法同「所」字相近。攸跟動詞組成的詞組是名詞,不是動詞,在句中做主詞或受詞。限於篇幅不便多引,請至總統府網站觀覽便知。

前文提到胡適晚年談話,他告訴人,把《論語》、《孟子》讀熟讀通,文章自會寫通。胡適這番談話,像在為林紓說的,「古文者,白話之根柢」作註腳。《論語》、《孟子》是先秦古文,先秦古文不獨是後世古文的源頭,不少字詞和語法已嵌入白話文的基因裡,讀得熟透,自可裨益白話文造詣。

譬如《論語.先進》:「舍瑟而作。」有人批評說,作是起立的意思,叫人讀那些早已過時的詞義,是很沒效率的做法,因為幾乎只有在引用原古文時才會用到。其言差矣!作,起也。《說文解字》曰:「起,能立也。」清代段玉裁注云:「引申為凡始事興作之稱。」則知作字含有興起、創造之意,則知為何創作、製作、寫作等詞,用作字而不用做字的理由。

再如義父、義肢,辭典解釋「義」字:「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解釋沒錯,卻沒說出本源。本源出自《孟子.告子上》,告子曰:「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義因而引申作「外」的意思,表示「不從己身所出」。

語法例,《論語.季氏》:「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來之,意思是「使之來」;安之,意思是「使之安」,皆使動用法句式。前面提到「強化戰力」,就是這種句式。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文言未死,文言語法仍活著。沒把文言文搞好,字詞、語法錯了都不知道。語法錯,文章不會寫通的。

最近看到「同理他人」的說法。「同理」和「同情」若作動詞,是不及物動詞,後面該接補語。因此,正確說法是「同理於他人」、「同情於他人」。

語法會弄錯跟語感不佳有關,而培養語感,讀文言文會比讀白話文效果好。文言文的特色,用詞典雅精練,言簡意富,富於言外之意,意味雋永。這正好回答一個問題,有人以為,想要知道古書內的東西,可看翻譯書,何必去學「難以理解」的古文。這是誤會,以為翻譯可代原著。文言文的特色,使古書有些部分,就如馮友蘭說的:「簡直是無法翻譯的。只讀譯文的人,就丟掉了它的暗示;這就意味著丟掉了許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