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颶風地震與餐桌

2017-09-25 05:50

? 人氣

颶風瑪利亞侵襲波多黎各(AP)

颶風瑪利亞侵襲波多黎各(AP)

美國東部接連受到超級颶風侵襲(其實加勒比海地區更慘,可是媒體就是關心美國),川普政府仍然緊咬「極端氣候跟全球暖化無關」;接著,墨西哥發生超級地震,而且連續三次,那跟地球暖化有關係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地球暖化使得地殼溫度也上升,地殼只要「些微」變化,就是地震,而且這是整個地球的現象,所以這些年好像處處都發生大地震。當然,這個說法甚至還稱不上學說,因為完全無法以科學方法證明。

但即使暖化跟天災無關,地球氣溫的改變卻肯定影響農業,也就是影響我們的糧食供應。

最近讀到一本奇書,是我頭一次看到,講世界史從「坎兒井」講起。坎兒井是草原民族克服灌溉問題的水利科技,去過新疆的朋友可能看過,基本上那是將高山/高原的水經過地下暗渠,引導到草原/沙漠,甚至打造成人工綠洲,並且靠它建立了城市。而作者要陳述的觀念是:人類因為爭奪綠洲而改變了歷史。這個觀念建築在「人類克服不了地理(含氣候)的限制,歷史是由地理決定的」基礎上,跟「人定勝天」哲學,表面上看似相左,其實是一體兩面。

戈壁上「米墩」坎兒井的一部分景觀。(新華社)
戈壁上「米墩」坎兒井的一部分景觀。(新華社)

這本書當然是搭「一帶一路」的便車(以利發行),而作者以大歷史角度談歐亞走廊/大草原的歷史,卻能為讀者開啟了思考「一帶一路」的一個新視窗。

人類起源的學說雖然仍存在爭議,但多數傾向「單地起源」,也就是從東非往北非、地中海、西亞、中亞、南亞、東亞漸漸分支。而我們的「老祖先」一步一腳印的走過大草原,他們必定是「循著綠洲而來」,因為綠洲可以提供原始人類水與食物。而近1500年(坎兒井開始出現)的歐亞走廊歷史,則是「綠洲爭奪戰」。

然而,「交易」是驅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力量,歐亞大陸東西兩側的農業帝國(以羅馬&漢朝為代表)必須透過大草原的盟主,維持東西貿易,而東西貿易的三條「絲路」,正是今天的「一帶一路」。在過去的歷史中,只有蒙古人西征曾經一度「統一」了歐亞大陸,當時蒙古軍隊被歐洲農民稱為「黃禍」,可是歐亞商旅卻依賴蒙古軍隊維持「絲路」的安全暢通(此所以13世紀被稱為「蒙古世紀」)。

然而,軍隊是需要大量後勤供輸的,蒙古軍隊當時完全不可能由後方(蒙古乃至中國)供輸,全部靠就地供應。也就是說,蒙古人必須有一套治理方法/制度,讓綠洲城市維持農業生產與商業繁榮。而蒙古人沒有意識到的,是13世紀的氣候相對穩定,才讓他們的帝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吐魯番市艾丁湖鄉花園村一條正在掏撈淤泥的坎兒井裏,掏撈者正在下井(新華社)
吐魯番市艾丁湖鄉花園村一條正在掏撈淤泥的坎兒井裏,掏撈者正在下井(新華社)
掏撈手藝人在狹小的坎兒井巷道裏清掃淤泥(左)。淤泥吊上井口後,大量的井水落下形成小型「瀑布」(右)。(新華社)
掏撈手藝人在狹小的坎兒井巷道裏清掃淤泥(左)。淤泥吊上井口後,大量的井水落下形成小型「瀑布」(右)。(新華社)

今天中國要推動「一帶一路」,雖然已不必再「追逐綠洲」,然而,計畫興建的鐵路沿線各城市,莫不都是從前的綠洲城市。而鐵路的運能雖說遠勝從前的駱駝商隊,可是路線仍然長遠,且絕無可能只有鐵路沿線的城市繁榮興旺,而大草原其他地方卻仍然貧窮落後,中國軍隊也不可能扮演13世紀蒙古軍隊的角色。此所以中國喊出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也就是大草原上必須建立一個帶狀經濟,而不再是「綠洲爭奪戰」。

這個偉大工程想當然是千頭萬緒,但是最根本必須解決的是「餐桌問題」。問題在於,大草原生產不了多少食物,必須地球上其他地方供應。逆思考一下:如果「絲綢之路經濟帶」真的發達了,那裡將成為現在的發達地區的「食物爭奪者」。

可是,極端氣候/全球暖化正嚴重威脅地球的糧食生產,而且這個威脅還在昇高當中,一旦現在食物無虞的地區「生吃都不夠,哪來曬乾」(也就是供應新興地區),這個世界將更難以維持和平。易言之,今天的中國還沒有13世紀蒙古人的運氣。

於是問題又回到「坎兒井」了:中國必須發展出21世紀的「坎兒井」,讓「一帶」自給自足,如果不能,那不是「一帶一路」失敗,就是世界更亂。

遠在地球彼端的颶風跟地震,其實距離我們的餐桌是那麼近!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