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眾說紛紜爭歷史,「漢留」台灣鄭成功

2017-08-20 06:50

? 人氣

在正神之外,還有諸多「有應公」,以失祀的孤魂居多,也有冤死之厲鬼,或者動物之靈,往往被人找來祭拜,期望「有求必應」,除了一般的保平安,也可能是想要滿足各等不方便向正神祈求的願望,例如賭博勝利;若信徒能積累善行、善名,「有應公」也有望升格為正神;若信眾為惡,神也可能被貶為邪鬼,民間也會生出各種惡有惡報的傳說,也有可能賭徒輸了錢,怪神明不靈,自己去把神壇搗毀,人和鬼都倒楣。無論是否真有這些靈驗的神明,人心是有著「正統」、「正義」和「偏門」、「邪門」之分的,鬼神信仰,便能形象化地體現這分別心;對偏門不趕盡殺絕而是一體奉祀,也是為主流社會中的落敗者留出一條隱秘的復活之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樣的信仰文化底下,鄭成功去世以後,也自然得到了百姓立祠奉祀;及至清廷攻取台灣,官方將鄭氏定性為叛逆與海賊,民間為了避免觸犯忌諱,便改以「開山公」或「開山王」的名義繼續祭拜,並且傳說鄭成功是東海大鯨轉世,將其戰史予以神秘化,又相傳當年鄭軍屯墾之處,國姓爺會顯靈平息水患等等,如此用玄幻的方式,在民間傳下香火與印象。再到清末同治年間,清廷受到日本人進犯的「牡丹社事件」刺激,為了拉攏台灣士民齊心對抗外患,而決議以前明忠臣的名義追諡鄭成功,於1875年修建了延平郡王祠。至此,鄭成功的故事又在官方的主持下,稍減了迷信色彩,而加回了忠君的使命。

日本經由甲午戰爭取得台灣以後,考量鄭成功母系血統是日本人,認為應該將台灣人對鄭成功的崇拜導引到效忠日本的方向,便將延平郡王祠改建成了「開山神社」,祀典也改為日本神道的形式,又將鄭成功的忠烈事蹟說成是大和魂、武士道在異域的展現。對熟悉史實或舊版故事的漢人而言,這不免太過刻意,並且顯然是要藉由信仰來改變我根本的民族、文化認同;而從日本帝國的角度來講,這正是彼輩的期望。漢人的信仰傳統根深蒂固,日人一時無法動搖,至1936年乃發動「寺廟整理運動」強行去除漢人信仰中的中國性,但到1945年戰敗離台以後,原先的神明就又紛紛回來了,「開山神社」也又改回延平郡王祠,1947年改鳥居為牌坊,並在橫樑上加蓋中國國民黨徽,廟宇本體亦於民國五十二年重建,對鄭成功則表彰為「民族英雄」,並將其故事與反攻大陸的使命相連。

時過境遷,經過現代化的浪潮,不但舊日的政治宣傳不再有效,如今台灣漢人傳統信仰的根源──對宗族和鄉誼的依賴、對道德和政治的理想、對正邪與神鬼的思考──也已有了根本的變化。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從遺留下來的建築、儀式、歷史與傳說中,追溯這一切的所以然,從而理解先民的思維,體會他們的情感,然後可以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間繼承了什麼、又失落了什麼,然後可以思考傳統如何存續,翻新又該怎麼翻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