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還需要國防的原因,你不能不知道:《撥雲見日》選摘(3)

2017-08-12 05:50

? 人氣

「水泥叢林的游擊戰」不是慘烈、玉石俱焚像史達林格勒一般的正規戰、城鎮戰。它應該是像毛澤東所說的「敵來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游擊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獲得昂貴的高科技戰力,操之在人。但培養低科技戰力,操之在我。後者即是「不對稱戰爭」:台灣以「水泥叢林的游擊戰」對付共軍戰機、軍艦、飛彈的高科技戰爭,達到嚇阻的目的。

1963—1975年間,來台參與「明德專案」的德軍將領奧斯卡.孟澤爾(Oskar Munzel 1899-1992)、庫爾特.考夫曼(Kurt Kauffmann)等早已建議:對抗共軍,台灣以寡擊眾、節約物資應為國軍建軍採取的方向,包括組建山地部隊,加強台灣防衛作戰。可惜歷時3年的谷關山訓和實驗,因陸軍總司令于豪章視察演習墜機重傷後而「人損政息」,谷關山地實驗營最終付諸東流,當初成立山地旅的構想也就不了了之。孟澤爾是身經一次及二次大戰,並曾在閃擊戰名將古德林(Heinz Guderian 1888-1954)麾下歷練的老將。其眼光反映出戰場出生入死務實的經驗,並非標新立異之學說。當時台灣都市化尚未普及,望眼皆為天野和山地。如今台灣,高樓大廈比比皆是。以前以山地為掩體的游擊戰觀念,在今日自然延伸適用於以「水泥叢林」為掩體的另類游擊戰。

有人說台灣青年生活舒適、體力低落、缺乏鬥志,不適合打「水泥叢林的游擊戰」。我要反問:有沒有任何戰爭適合生活舒適、體力低落、缺乏鬥志的青年打?難道我們打按鈕式的高科技戰爭會更有把握拒敵於境外嗎?而且,購買昂貴的高科技武器的經費從哪來?

此外,生活舒適、體力低落、缺乏鬥志更像台灣北部青年。中南部青年不盡如此。

何況,伊拉克游擊隊成員估計為3,000至7,000人,占全伊拉克3,700萬人口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二。對照台灣2,300萬人口,所需游擊隊員為2,000至4,000人,占2015年國軍志願役人數14萬的1/70至2/70。也就是說,在國軍志願役70人中找1至2人。會很困難嗎?

「水泥叢林的游擊戰」嚴格說並非城鎮戰,但與城鎮戰有類似之處。前者更注重機動單兵的獨立作戰。其相應的準備,眼下至少有3項可以進行。一、恢復我特戰部隊並提升其配備及演訓。二、全民國防配合特戰,演訓後勤醫護。三、國防大學廣收近來以弱對強非對稱作戰的戰例,並派人實地勘查。

《撥雲見日:破解台美中三方困局》書封照。(時報出版提供)
撥雲見日:破解台美中三方困局》書封照。(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林中斌為前國防部副部長、前陸委會副主委;亓樂義為資深媒體人。本文選自兩人合著之《撥雲見日:破解台美中三方困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