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開會「更新近況」,專家建議4個更好的會議流程:《組織再進化》選摘(3)

2020-09-06 04:30

? 人氣

會議暫停有時釐清混亂的唯一之道是暫停。與其想照現有節奏把所有未完成的會議塞進時間表,不如看看能否取消下兩週的所有會議。這乍看不可能,甚至不負責任,但確實做得到。我們公司指導的某個領導團隊每週平均開會四十五小時,行事曆長得像是快輸掉的俄羅斯方塊,於是我們設法暫停所有定期會議,希望他們回答幾個問題:我們錯失了什麼?我們需要什麼是從非正式互動裡得不到的?根據他們的回答,我們逐一修改會議的節奏,確保每場會議有清楚的目標與相稱的架構。我們根據意見回饋,反覆微調會議形式,讓會議能行得通,刪掉不需要的檢討部分,廢除跨功能的一對一來回協商管道,至於沒人記得最初召開原因的長年定期會議也省下了。每週平均的開會時間原本是四十五小時,現在降為十八小時。如果你被會議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妨先把會議停掉,檢視現有會議和所需會議的差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回顧會議。若論哪種會議最寶貴卻少見,大概是回顧會議。回顧是讓團隊得以暫停、留意和學習。回顧會議可以是在工作有大幅進展之後,或最好是定期舉行,團隊花一或兩小時齊聚一堂,分享各自對這段期間的心得與感想。目標很簡單:下次要做得更好。回顧會議有各種形式,簡單也好(按專案的時間列出高點和低點),複雜也行(喜歡之處、學習之處、缺乏之處和期盼之處)。哪種回顧會議最好?答案是,有落實最好。通常,多數團隊留不出什麼時間給回顧會議,急著想做下一件事,所以你需要確保團隊定期好好回顧與學習。此外,重點是大家要能暢所欲言,否則如果有話卻不敢講,回顧會議的價值就大打折扣。

開會措施。雖然大多數公司少開點會比較好,但許多公司也從擴充會議架構的類型得益。多數會議亂七八糟,東跳西跳,一下子是有人講得落落長,一下子要做決定,一下子提出點子,一下子開起玩笑,簡直聽任興之所至。不過你可以花些時間加進經過驗證的開會措施,結合會議架構,以利流程順暢、決策制定、意見提出,還有腦力激盪等等。下面是幾個讓我們公司獲益匪淺的開會措施

由大家發言開場。以一個提問展開會議,讓大家彼此熱絡,人人開口發言。常見的問題如:大家在想什麼?大家有什麼期待?大家承擔過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輪流發言和參與。當要務是速度和參與,我們讓每個人輪流有一次機會提問、回饋意見、同意別人或說明新狀況,依會議類別而定。其他人洗耳恭聽,靜候輪到自己。

當場設定議程。我們不會先預測明天或下週最重要的事情,而是等會議實際召開後,再選出重要的主題。如果哪個主題沒談到,不必保留,要是下次開會時有人仍覺得重要就再提出來。

會議的提問

下列問題可以拿來問整個組織,也可以拿來問個別團隊,激起大家討論當前現狀與可行進展。

◦ 為了促進最佳工作表現,我們需要開什麼會?

◦ 每場會議是否有清楚的目標與架構?

◦ 會議如何協調與記錄?

◦ 大家如何分享會議的成果?

◦ 哪些會議定期舉辦,原因為何?

◦ 會議節奏如何有助(或有損)工作?

◦ 我們的會議是否需要特殊工具或材料?

◦ 針對不再合適的會議,我們如何改進或廢除?

*正向待人如何落實在這個主題上?

體認到人類渴望交流與連結,每隔段時間齊聚一堂很重要,但不是把每場會議當成同樂會,而是依會議目標決定架構,有些需順應人性,有些需予以超越。

*錯綜意識如何落實在這個主題上?

明白如果想在錯綜系統中達成協調和想法共享,我們需要高頻寬的場合,包括會議。要記得,會議也涉及不確定。過度準備與過度主導有其後果,唯恐導致看不清現在什麼才是對團隊重要的事情。

*作者為組織設計與轉型顧問公司The Ready的創辦人,本文選自《組織再進化:優化公司體制和員工效率的雙贏提案》(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