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錫生專文:那一年,美國為什麼十萬火急請中國成為並肩作戰的盟友?

2017-07-02 07:00

? 人氣

因此,依照中國領袖們的分析,中國最切合實際的指望就是設法促進一般美國民眾對中國局勢加深了解,使他們對中國的印象好過他們對日本的觀感。經由這種從人民基層做起的努力,中國或許能夠在美國塑造一個更有利的氛圍,讓美國政府領袖們敢於對亞洲事務採取更為積極的措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旦蔣介石受到以上這些看法的影響而去設法提高美國對中國的關心時,他接著就需要去物色一位得力的官員去完成此項任務。在正常情況下,此項任務當然應該由當時中國駐美大使王正廷來承擔。但是蔣介石對於王正廷的能力卻完全缺乏信心,因為王氏既無組織能力,又有嚴重個人缺點。

從組織能力而言,當時中國駐美大使館的職員效率低落,其肇因本來就是民國時期政府多年來忽視中美關係的惡果。比如說,在1931年「滿洲國」事件發生時,當時在使館值勤的最高職位官員是一位76歲的參贊,50年前就已經離開中國,他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中國留美學生對於該事件的反應竟會如此激烈。使館內部的作業亂雜無章,以致在事變發生時,居然找不到一份精確的中國地圖。雖然國民政府事後曾經多次努力改善其在美國的形象,但是收效甚微。它選派了資深外交官顏惠慶主持館務,但是隨即又把顏惠慶調到日內瓦去支援更重要的外交任務,那就是向國際聯盟提交中國的控訴。事實上,顏惠慶的離職反而使館務受到更大打擊,因為他把館內僅存的幾位幹練職員一掃而光地帶去了歐洲。簡而言之,中國駐美使館在美國是個空衙門,無所事事,混日子而已。

王正廷大使本人缺乏領導能力,不能提高使館的效率。在中日戰爭爆發時王大使到任還不滿一年,因為他是在1936年8月才從施肇基手中接任大使職位,而施氏本人也只有一個很短的任期。前後幾任駐美大使的任期都是如此之短使得中國的對美外交缺乏連貫性。雖然王正廷曾經留學美國,而且年輕得志,在北洋政治圈中很早就嶄露頭角,但是他仍然是一位舊派官僚,先後在幾個北洋政府中任職,對於舊式官場作風非常嫺熟,但是在華盛頓任職時,卻很少走出使館去結交美國權要,更不必說和一般美國人民群眾建立關係。在王正廷的主持之下,大使館職員士氣低落,極端無能。所有這些缺點都迫使國民政府不得不去尋找一位適任的外交官去加強對美外交。

20170623-《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 》書封
《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 》書封(圖由聯經出版提供)

*作者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1967年開始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教書,1990年赴港,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建校工作並任教。著有《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修訂版)》、《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外交祕聞:一九六○年代台北華府外交秘辛》。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