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錫生專文:那一年,美國為什麼十萬火急請中國成為並肩作戰的盟友?

2017-07-02 07:00

? 人氣

「中國在1930和1940年代對日本的作戰,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改變民族命運的轉捩點。八年抗戰根本性地改變了中國和西方的交往,也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民40.5.2 蔣公接見美軍顧問團蔡斯少特。資料照,遠足文化提供)

「中國在1930和1940年代對日本的作戰,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改變民族命運的轉捩點。八年抗戰根本性地改變了中國和西方的交往,也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民40.5.2 蔣公接見美軍顧問團蔡斯少特。資料照,遠足文化提供)

中國在1930和1940年代對日本的作戰,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改變民族命運的轉捩點。八年抗戰根本性地改變了中國和西方的交往,也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從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到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長達53個月之間的中美關係,到底經歷了何種變化?特別是中國政府的對美外交政策的大課題:決策過程是什麼?由何人執行?中國的外交目的是什麼?談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應是什麼?中國政府在這段時間內,總體的得失又當如何評價?何以在1937年7月盧溝橋戰事爆發時,美國政府認為事不關己,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政府卻十萬火急地促請中國成為並肩作戰的盟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摸索一個務實的對美外交政策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並非僅導因於盧溝橋局部地區的軍事衝突。它其實導源於一些極為複雜的背景,其中包括國際局勢的劇變和中國在1930年代政治局勢的持續動盪。

1931年「滿洲國」事變意味著日本對華政策的重大轉折。它象徵著日本完全無視於美國所倡導的「門戶開放」政策,正面挑戰西方國家在中國為保持其複雜而又充滿矛盾的利益所做的協調和努力。經由滿洲事變,日本明確表示意圖在中國滿洲地區建立獨霸地位,然後試圖逐步推展至華北和蒙古。為此,日本向世界高調宣示它和中國具有特殊關係,而且對東亞的和平安定負有特殊責任,不容西方列強插足。為了在武力上能夠和西方國家一爭高下,日本首先要求在海軍軍備上和西方國家平等待遇。當日本此項要求受到拒絕時,它立即單方面退出1936年簽訂的倫敦裁軍公約,以便能夠解脫在亞洲地區發展受到的限制。當在滿洲地區的侵略行為受到國際譴責時,又不惜悍然退出國際聯盟。

當然,此時歐洲局勢的變化也間接幫助了日本展開新一輪的擴張行為。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的崛起和結盟,徹底動搖了西方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設計的和平穩定體系。希特勒的崛起,德國退出國際聯盟(1933)和重整軍備(1935),義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亞(Abyssinia)(1935),德意兩國聯手干預西班牙內戰(1936),這一連串發展都構成對英國和法國極大的威脅,同時也使它們更不敢阻擋日本在亞洲的擴張行為。

而此時世界上另外兩大強國──蘇聯和美國──在面對這些危機時又各有自己的盤算。儘管蘇聯為歐亞兩大洲的局勢感到憂心忡忡,但是仍然認為最佳對策是避免和日本及德國產生衝突。蘇聯此種心態在1936年德、日、義三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同盟之後,益形顯著。蘇聯政府的如意盤算,是讓中國單獨承受日本侵略的苦果,以幫助自己避開日本擴張的鋒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