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伯觀點:為何東芝拒絕鴻海?

2017-06-22 06:50

? 人氣

日本工業鉅子東芝公司(Toshiba)宣布將晶片事業優先賣給美日合資團隊。(美聯社)

日本工業鉅子東芝公司(Toshiba)宣布將晶片事業優先賣給美日合資團隊。(美聯社)

東芝半導體於6月21日召開董事會,宣布由日本經濟產業省支持的產業革新機構(INCJ)為優先交涉對象,大股東威騰(WD)與出資最高的鴻海確定出局。INCJ為日本政府成立的公法人,聯合美商貝恩資本(Bain Capital)與韓廠海力士半導體(SK Hynix),加上東芝本身資金,共同出資約2兆日圓。然而日美韓聯盟看似強大,實際卻是出資金額最低。據傳另一晶片設計大廠博通(Broadcom)聯合日本三大銀行團出價2.2兆日圓;鴻海更是卯足力氣,聯合蘋果、戴爾與亞馬遜,出價近3兆日圓「搶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早在 6月初,日本媒體就傳出經產省有意阻撓鴻海併購,甚至博通的加入也是為了作為政府的備案。這使此世紀併購案出現兩大疑點,首先,為何是出資最低的日美韓聯盟得標?其次,經產省為何寧願引入南韓勢力,也不願代表台灣的鴻海搶標?筆者認為,原因在於日本政府希望透過東芝併購案,保存技術優勢與就業機會,並接軌安倍的第三支箭「經濟結構改革」。

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具有大者恆大、技術集中以及帶動產業下游的特性。故半導體產業常被政府視為戰略產業,其併購或投資大多需要通過主管機關的審核。因此,東芝的股權出售,自然不是單純的經濟議題,而是政治問題。尤其在國際媒體不看好安倍經濟學的情況下,能否守住戰略產業,將就業機會留在日本,對經產省來說是迫切的課題。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中)、副董事長戴正吳(左),及夏普社長高橋興三(右)。(美聯社)
鴻海風光併夏普。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中)、副董事長戴正吳(左),及夏普社長高橋興三(右)。(美聯社)

然而,過去日本政府允許鴻海併購夏普,讓富士康取得關鍵的大尺寸面板技術,為何此次卻刻意阻撓?甚至忽視郭台銘揚言提告。筆者認為,關鍵在於郭董踩到了經產省的紅線。鴻海當年併購夏普時承諾在不裁員的情況下,轉虧為盈,並保證技術不外流。然而去年底富士康宣布在廣東建立10.5代線面板廠,比日本本土的堺工廠還先進,引來日本民間批評。本次在尚未確認併購東芝,郭董就已揚言要到美國設置記憶體廠。無怪乎引來經產省與東芝高層的防備。

此外,鴻海也沒有守住轉虧為盈的承諾,2016年夏普堺工廠確認慘賠592億元。如果不是靠著樂視崩潰,在中國的智慧電視市佔率恐怕也很難衝到第三名(6.8%)。近期也傳出夏普在逐漸流失日本員工的情況下,依然接受川普邀請,規劃到美國設新廠。這些因素導致日本官民對於鴻海的信任度逐漸降低,甚至視郭台銘為紅色勢力的代言人,即便他本人一再澄清沒有拿中國政府一毛錢。

日本經產省如何組成「國際隊」?

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則是日本經產省吸收過去失敗的經驗,逐漸發展出新的經濟指導策略。日本政府面臨產業外移以及電子產業空洞化,曾經數度指導各家公司組成「國家隊」,以因應來自國外的競爭。例如2015年底,東芝無預警退出筆電市場,經產省就一度希望合併VAIO、富士通與東芝,組成國家品牌,但因為各方均不願在新公司持有過半股權而失敗。2016年又因為合併夏普與日本顯示器公司(JDI)失敗,而使鴻海有可趁之機。

但經產省在這些失敗經驗中,或許發現關鍵因素不在整合國內企業的「國家隊」,而在吸引外資加入的「國際隊」。其中,尊重日本政府介入、或是不想涉入經營的外資,尤其受歡迎。同時,由公股法人的產業革新機構主導,以企業經營的方式,有效整合海外資金與國內需求,協助完成官僚規劃的政策目標。

最後,鴻海失敗的原因不在資金不足,而是「打狗沒有看主人」。日本終歸是一個政府主導經濟政策的國家,忽略經產省對於技術與就業機會的疑慮,是鴻海的致命傷。另外,日本官僚們數年間的成長,也是台灣的企業與媒體始料未及。台灣政治人物常以日本經濟馬首是瞻,過去不論是馬政府或蔡政府,都有著「產業元年」或「國家隊打群架」的口號。但關鍵就在我們的官僚是否能從過去的失敗經驗中,發展出適合本土的產業策略。日本經產省成功抵抗美台勢力入主東芝,筆者相信這是值得台灣產、官、媒體認真探討的案例。

*作者畢業於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現為國際關係觀察者,網路媒體總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