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你對未來30年的交通想像是什麼?

2017-05-17 06:30

? 人氣

1、軌道建設比公路建設更能讓都市加值,地方政府要推動軌道建設,需以台北為戒、日本為師,整體考量都市規劃發展,過去負責軌道的是地方政府交通單位,而都市規劃是都發局或建設局,兩者往往缺乏整合而沒有整體思考,此必須突破,交通部長賀陳旦在天下專訪就提到:做捷運的人有一個要朝聖的地方——加拿大多倫多,因為多倫多的捷運建設與都市計劃高度結合。屬於捷運車站的容積率,比站外容積率多五倍,就能吸引人潮來搭捷運,人家就敢做。現在多倫多主要街道,每隔1.5公里車站建築物都很明顯。如何做到?因為捷運路線劃定50年,範圍內建設開發,都不可以侵犯捷運的路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 、軌道運輸不可能door to door,雙北再完整的捷運網也需要搭配公車轉接駁才可能衝高運量,準備興建捷運網的地方政府必須在興建前用公車路線培養運量,興建後用公車系統轉接駁,形成短程公車接駁、中長程軌道運輸的完整公共運輸服務網,整體公共運輸市佔率才有可能提昇!

無人車、分享共乘、點對點公車運輸等新運輸型態發展,台灣還需要軌道?

未來的交通運輸如何發展有各種想像,但不管是所謂的無人車、共享共乘或者透過大數據分析提供點對點公車運輸,這些都還是公路上的使用者,換言之,在公路建設飽和的台灣,這些新的發展不會解決壅塞的問題,了不起提昇穩定性(知道到達目的地的時間)但不會更有效率(還是塞在路上),且若涉及中長距離與城際運輸時,這些公路為基礎的運輸方式仍不足以取代軌道運輸,以台北高雄運輸為例,搭乘高鐵的比例比開車的人多了,更不用說加上台鐵的運輸人次,當然,未來三十年會不會如同星際大戰場景,空中也是一堆飛行馬路,這沒有人敢保證,但如同小叮噹的任意門一樣,如果真的有破壞性創新時,真正崩解的可能是整體運輸產業(飛機、汽車族繁不及備載…),這時點軌道運輸的投資損失已經是枝微末節了!

老年化社會軌道運輸的角色

細讀此次前瞻軌道建設有一塊是強調觀光軌道,雲林、嘉義糖鐵和集集支鐵除了有連結高鐵站功能外,兼具觀光發展的功能,東港觀光鐵道是著眼大鵬灣與東港的觀光開發展,這幾條都是利用過去台鐵或糖鐵等相關的既有鐵道路廊,而墾丁一年至少有800萬觀光人次,恆春觀光鐵道更是值得的投資,這些觀光鐵道的開發除了著眼未來的全球旅遊成長需求(全球嬰兒潮世代退休的旅遊需求,已經讓亞洲機場的運輸年年大幅成長),且地方政府需搭配都市規劃去發展觀光外,其實需更深層的思考,這些非都會化的地區,人口老化更嚴重,所以這些觀光鐵道的思維,不只是讓高鐵與台鐵連結成網,發展觀光才有機會讓年輕人回鄉或者留下來,更重要的是老年化社會,高齡駕車與騎車已經成為新的交通問題,健康的老人透過這些低底盤的輕軌運輸,可以連結高鐵或台鐵成為中長距離的交通選擇,此外,以鄰近日本為例,在軌道及公共汽車等交通沿線,聚集日常生活需要的商業,醫療、行政服務設施、形成人口聚集的地區生活據點,讓不能或不適合駕駛汽車的人也能安心的生活!軌道運輸在老年化社會真的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選項。

過年親友吃飯,一位住在台中東勢的六十多歲的長輩說:「每天一早六點從東勢新伯公搭公車去東勢鎮上、轉換另一班公車去豐原,然後搭火車去彰化,再轉公車去彰化上班」,所有人都問這樣不累?他說開一輩子的車,這幾年時常在路上恍神了、真的厭了,雖然要轉很多次車,但班次穩定,且路上可以睡可以看書報,真的很舒服!

近來前瞻軌道基礎建設引起的各界討論,過去的幾任行政院長和交通部長都以過往評估的運量不足或財政負擔去批評此計畫,甚至前台北市長郝龍斌直接說中南部蓋捷運沒有意義,引起爭議,不分黨派社會一起關心台灣未來的前瞻計畫是好事,但從這些卸任的前行政院或交通首長仍侷限在過去的舊官僚思維,未從台灣未來發展需求去思考,這或許也點出為何台灣現今面臨「公路建設飽和」、「私人交通工具成長超出道路負荷」、「公共運輸發展不振」的困境了!

*作者任職於交通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