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環保和廢物利用須推陳出新

2020-04-20 05:30

? 人氣

環境保護、永續經營是現今全球刻不容緩、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圖為馬來西亞環保部長楊美盈率領大批工作人員前往港口,打開裝滿洋垃圾的貨櫃。(資料照,美聯社)

環境保護、永續經營是現今全球刻不容緩、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圖為馬來西亞環保部長楊美盈率領大批工作人員前往港口,打開裝滿洋垃圾的貨櫃。(資料照,美聯社)

目前,塑膠垃圾問題所造成的海洋垃圾以及環境污染已到刻不容緩須解決的地步,而當中由誰該出錢埋單將會是個艱巨且敏感的問題。貧困國家不僅沒多餘的財政支出解決垃圾問題,更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要富裕國家出錢,他們也不見得願意,畢竟或許與他們關係不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筆者認為,要找人對塑膠垃圾問題所造成的海洋垃圾以及環境污染埋單,可溯本根源,考慮向塑膠生產商根據他們所產出的塑膠徵收劃一的費用。

向塑膠生產商產出的塑膠徵收劃一的費用

打個比方,可對用來生產瓶裝水瓶身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的原料向生產商徵收劃一的高額稅務。這筆稅務並不是交給塑膠生產工廠所在國的政府,而是交給一個新創的世界組織,而此組織將不受主權政治所影響;所獲得的稅務將當作是執行環保和廢物利用專案以及科研相關所需的經費。由於塑膠種類繁多,可考慮以某種塑膠在市面的使用率多寡,作為徵收費用的參考,即在市面上使用率越多,費用則越高。

通過「羊毛出自羊身上」的原理,向塑膠生產商徵收額外的稅務,塑膠生產商預計會將這額外的稅務轉嫁給產品生產商,而產品生產商也隨之轉嫁給消費者。簡而言之,這筆稅務將由塑膠生產商、產品生產商以及消費者買單。在原材料價格居高的情況下,塑膠產品的價格也會隨之高漲,使消費者購買這類產品時三思而行;與此同時,這預計可提高回收再造塑膠的價格,增加回收再造塑膠的吸引力。

至於為何向塑膠生產商,而非向國家徵收稅務,主要是避免出現類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前在減碳目標上的爭議;從事塑膠生產的企業有來自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避免因爭議而拖慢環保和廢物利用的進程。或許或出現塑膠生產商因某些原因不願意繳付這筆稅務,不過隨著民眾對綠色環保課題的重視,來自民眾和媒體的壓力可提供一個強而有力的監督與抵制,從而重創不願繳稅務塑膠生產商的品牌與業績。

盡可能統一市面上的產品的材質

另外,市面上的塑膠種類繁多不利迴圈再造;以包裹食物的保鮮膜為例,可分成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制以及聚乙烯(polyethylene)制,一般民眾未必能輕易識別,不利於垃圾分類。

雖然不同的塑膠存在溫度和物性的不同,可製成的產品的種類也會有所不同,不過,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可控制範圍內,統一塑膠產品的原材料,盡可能避免出現相同產品,使用不同塑膠製成的情況。

例如,早前的錄影帶是使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簡稱ABS樹脂)製成的,但後來一些廠商卻改用耐衝擊性聚苯乙烯(HIPS)製造。由於這是同款產品卻使用兩種不同的材料,因此民眾以及廠商在處理時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所有的產品混在一起;這將對環保和廢物利用造成一定的挑戰。因此,這絕對有必要統一市面上的塑膠產品的材質,以促進環保和廢物利用。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飲料包裝上;市面上大部分的灌裝汽水是鋁制的外殼,但也有少數的品牌則使用非鋁制的外殼。

其實類似的計畫目前已在其他領域正在積極開展中;針對各大手機廠商推出的手機所採用不同充電器——有USB、USB-C所造成的的資源浪費,歐美各國正加緊進步,規定統一所有充電器的規格。這點值得贊許,並應將之推行到其他產品上。

新加坡的環保和廢物利用方式可行?

筆者認為,來自發達國家一個又一個裝滿迴圈再造塑膠的集裝箱,湧入並滯留在東南亞碼頭,或許意味著要在所在國建立一個閉環的環保和廢物利用的產業鏈急需投入大量資源,在經濟層面而言或不可持續,所以才選擇以較廉價且粗暴的方式解決當地迴圈再造塑膠的問題。

作為彈丸小國,新加坡必須意識到環保和廢物利用並非單純喊口號,更不是提供津貼或推出新計畫便能成事,而更為重要的是新加坡市場是否能支撐該新計畫中所需的產業鏈。

從新加坡職總平價「無塑膠袋」、「回收和節省」反向販賣機回收塑膠瓶,到新加坡全島多處將設環保箱回收隱形眼鏡包裝,或者探討將塑膠垃圾製成「新生油」,新加坡政府與商家在環保和廢物利用的課題上可謂不餘遺力。

不過以反向販賣機為例,推出兩個月後,主辦單位改變遊戲規則一事來判斷,相關的做法可持續性則非常低。所謂在商言商,僅靠政府給予的津貼而運轉並非長久之計。

再者新加坡目前所公佈未來即將所採用的環保和廢物利用的措施及技術,其實早在其他國家出現,例如「新生油」(NEWOil)的技術早在日本出現。然而, 為何日本政府並未大肆宣傳使用通過塑膠垃圾分解出來的「新生油」來舒緩國內所需的能源問題?又或者,日本汽車製造商業為何尚未推出以「新生油」所驅動的汽車?這當中或許涉及「分解」「新生油」高昂的成本有關。

對此,筆者認為,若要把環保和廢物利用做大做強,必須推陳出新,另闢蹊徑而非因循守舊或許才能取得突破成功。

*作者為關注台港事務的斜槓青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