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告別美麗島,迎接首投族─寫於美麗島事件35周年

2014-12-10 12:04

? 人氣

最重要的是,七十年代飛速發展的臺灣經濟本身就是孕育反對派的溫床。美麗島事件的領導者及隨之崛起的律師群,都是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層。而且,由於當時臺灣經濟起飛基於自由化經濟,因此中產階層的成功大多與權力無關,而是基於個人努力,因此對體制依附不大,思想和行動都相當獨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時,苦難過後並不意味著一切立刻完美。所謂「民主之路踏上坦途」,絕對是某些人的刻意想像。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八十年代之後,臺灣一度彷徨,甚至原地打轉。

在「九合一」選舉後加入辭職大潮的龍應台,曾有這樣一段著名的話:「今天晚上,站在這裡說話,我心裡懷著深深的恐懼,害怕帶來什麼『後果』。我的夢想是:希望中國人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個晚上,站在任何一個地方,說出心裡想說的話而心中沒有任何恐懼。我們這一代人所作的種種努力,也不過是寄望下一代將有『免于恐懼的自由』。」

這段話的引用率極高,但許多人忽視了這樣一點:「免于恐懼的自由」只是基本權利,它並不意味著所有問題隨之迎刃而解,「有民主就有麵包」思維的錯誤,早已經被歷史所證明。

所以,即使是龍應台,也在臺灣的彷徨期中寫道:「走過紛紛擾擾的十年,發現的竟是:只要有權力的試探,任何人都可能墮落。這當然包括,或者說:尤其包括80年代理想主義的英雄們。『野火』的中心信仰:『比體制更根本的問題,在於個人』,算是歪打正著吧?」

「個人,當他是反對者的時候,他不被捕殺就是聖潔的英雄。當他不再是反對者,嚴酷的測驗就來了:他是否能抵擋權力腐化,他是否能承擔責任,他是否能容忍異己。多少高舉正義旗幟奪取政權的政黨,都在測驗中暴露了本質:那打破了專制的英雄們竟是無數個專制的個人。個人,才是黑暗的真正來源。」

陳水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位美麗島英雄律師的從政之路是急速墮落的過程。民進黨的內部分化同樣令人痛心,許信良一度轉投藍營,施明德一度指控美麗島辯護律師團中有國民黨臥底,直指陳水扁和蘇貞昌等人。這當中當然少不了對美麗島事件的利用,比如2004年呂秀蓮與反呂立委之爭。至於藍綠對峙,更是消耗了臺灣社會的各種力量,切斷了多種可能。

也正因此,新世代的選擇顯得尤為可貴。民間社運的深耕,「太陽花學運」的與眾不同,都為「九合一」選舉積蓄了力量。儘管柯文哲上任臺北市長後的表現還需觀察,但在選舉中,他對和解的強調已經跳出了站隊思維,對選舉帳戶的提前關閉,以及健走和音樂會等拉票形式,亦使得新世代充滿參與感。

26歲的王浩宇通過FACEBOOK吸引粉絲,無須宣傳車遊街,便高票當選市議員,這本身就是新世代參與並即將崛起的證明。以往的政黨扶持、家族背景和大企業支援等元素,在這次選舉中統統靠邊站,「素人參政」有了範本,網路的力量甚至大於遊街拉票。

美麗島元素仍在選舉中被提起,但那僅僅是一種慣性,比如在「美麗島事件」發生地高雄,陳菊不可能不提起這段歷史。新世代在美麗島事件甚至解嚴之後出生並成長,自小呼吸著自由的空氣,這一切固然與美麗島有關,但他們既不會像老一輩那樣將美麗島當成武器,也不會使之成為自己的政治包袱。

即使有人仍對美麗島念念不忘,也大可換一種思維——當年美麗島受難者們所奮力爭取的正是自由和參與,如今新世代們拋開藍綠之爭,拒絕站隊思維,恰恰是對美麗島的最好繼承和修正。

*作者為專欄作家。(原文刊載騰訊大家網,責任編輯:代金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