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翻轉臺灣弱國經濟的體質改造五建議

2014-07-23 03:54

? 人氣

菁英領導創新 臺灣才可能突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四個體質改造建議是,要讓臺灣變成為一個「菁英領導創新突破」的國家。首先必須打破「保障弱勢」及「零式保護主義」的社會民粹迷思,以及絕對道德至上的「純粹公平正義」之政府治國迷思。最近,蔡英文女士公開投書自由時報,闡述為什麼要反服貿、反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主要理由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因為祇有「富人與商人」得到所有好處,二是因為「弱勢勞動力」和「弱勢中小企業」通通都會受害及受損,以致鼓噪整個社會,發動我稱之為「零式保護主義」的另類絕對鎖國政策,一切要求「零風險」、「零檢出」、「零受害」、「零受損」,甚至要「零無殼蝸牛」,所以當然也就「零開放」。倘若一個國家政府竟為迎合這樣子的「零式保護主義」,而無限上綱地施以絕對的保障或保護,勢必就要把國家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民與機構之未來與機會,都框束困鎖起來,而變成為國際間莫大荒謬之舉的政府作為。

以總體經濟的健康活力促成個體經濟的進步競爭力

 

第五個體質改造建議是,要讓臺灣變成為一個「健康活力財政」的國家。就過去350年世界經濟發展經驗所既見的實證,以及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之發現,世界上的「經濟強國」與「經濟弱國」之眾多肇致因素,有一點最值得今天臺灣當局深切借鏡參考的是:任何一個國家政府的公共支出,凡其社會福利占比超過20%以上的國家,必致國家財政敗壞、經濟發展動能匱乏、投資消費不振、產業不興,終至國家發展績效不佳,而變成為真正的「弱國」。

在臺灣的情形,1998年以前的兩蔣治國時期,國家財政支出,始終維持科技發展及經濟建設支出占42-45%比例,社會福利支出占9-15%比例,這一恆定之常態化結構,到了陳水扁主政期間,被完全翻轉,而成為科技及經建12.6%、社福43%的逆反格局;然則,到了馬英九執政,令人意外地,更惡化為今天的科經支出僅10.5%,而社福高逾46.6%的劣況,是極其嚴重的「政府支出過度向社會福利傾斜」,以至根本無法「支持國家科技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進步」,如此而看到臺灣經濟的「弱國化」,真乃良有以也,願不得其他國家的競爭挑戰。這種國家財政政策發展的戰略大錯誤,正是造成今天臺灣事實成為「總體經濟敗壞」肇致「個體經濟頹退破毀」的「世界典型」新例證。

體質改造的緊要關頭

 

如果放任這種錯誤情境的持續發展下去,則未來可預見期間,臺灣經濟社會之擬想在國際大市場上謀求更良好的發展,都必定是不可能的。因此,這一體質改造,的確是已經到了勢在必行之緊要關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