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當代的大巫-無垢舞蹈劇場《潮》觀後心得

2017-03-19 06:40

? 人氣

具體來說,這「原始」是怎麼個原始?

就拿一開始的靜坐與搖晃來說,我起初也納悶:這是在做什麼?是要表達什麼?然後我猜:是不是在「降靈」?她的神情中有痛苦,又有一份承擔,而這裡過去是軍事法庭,難道她是在感知、與曾在這裡受難的靈魂「同步」?似乎有可能。但繼續看下去,我就拋開了這種解讀,因為我感到:他們的格局,遠比這個宏大。她呈現的,我感覺到的,就是「苦難」與「應對苦難」,這種最本質的對比。甚至,「苦難」這個形容詞也該拋去,她呈現的就是一種無以名狀的張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後的各節呈現,也在在體現了「還原」。如上面照片裡的這一節,男女舞者作出各種相處、衝突的糾纏姿態,周圍四人持著芒花緩緩隨之移動,宛然形成了一個聖域,或者一個家,我就聯想到我最近剛經手編輯的一篇文章〈御柱考〉,提到古代朝鮮有「四至」的祭祀習俗,曰罪人或逃人只要在棲身之處的四方各立上一柱,就可以得到神靈的庇護;而日本至今尚存「四至神」與「御柱」的崇拜,中國也有四方神獸……這些和這裡的安排是不是有什麼關係?答案是:應該有,但無須辨認它是從哪個傳統來的,因為它就直觀地向你展現出,四根柱子,便能營造出什麼樣的領域感與安全感。後世各種神道與教派的科儀,必然就是從這原始的感覺,結合現地人文而發展出來的。

我沒有讀過幾本人類學,但我就是這麼感覺到了。這便是藝術的力量。

又有一節,八位精壯的男舞者大致分為兩個圓圈,大喝著彼此移形換位,屈身作獸形來彼此穿插亂步,令人目不暇給。這是在呈現戰鬥?競爭?還是別的什麼?看起來有點像八家將的舞步,但比那更狂野、猛烈、精純、質樸。--那麼,或許可以說,他們把八家將「還原」到了更加原始的姿態。這段舞步無疑和我們漢文化有淵源,但它又不只是漢文化,它是可以跨民族的,是真正普世的東西。

《潮》彩排記者會。圖為首席舞者明璟。(來源:無垢舞蹈劇場官方臉書)
《潮》彩排記者會。圖為首席舞者明璟。(來源:無垢舞蹈劇場官方臉書)

舞者的服飾也是,用一般藝評文辭來說,是「融合了華夏與原住民的風格」,但我覺得應該白話一點來說:看上去,可以是華夏的某一支,也可以是原住民的不特定哪一族。《行者》片中,林麗珍老師有解說過她曾造訪中國大陸各少數民族,蒐購了各種傳統手工服飾,在觸摸間便能想像那一針一線所承載的生活與心意。如今,她與服裝設計師便是如此將這些感悟都交織到了這些舞衣和舞劇的整體上。

不須更多文字提示,無垢今年這部展演的名稱只有一個《潮》字,俗套的解釋,就是展現這個島嶼在千萬年的潮起潮落間有過怎樣的生命,我們如何感知這片土地……臨近末尾,也確實有象徵海潮的白布幾番來回起伏,然而看過一遍,你就知道這些字句只是引子;他們所含蘊的,向來是更加普遍遼闊的東西。

梳著傳統婦女髮髻的林麗珍老師,在《行者》中跟過媽祖繞境,也虔誠地敬拜,感恩神明的護佑;她的作品,自然也是在回饋這個傳統和這片土地。然而要我來說,無垢這樣的回饋,是比「保存」更寶貴也艱難百倍的。經由無垢的「還原」,在現代都市生長、家裡並不拜拜的我,覺得自己終於也能更靠近書本上和宮廟裡這些神道的核心了。

結束後,許景淳老師和其他幾位長輩問我感想,我的評語是:當代的大巫。這是多麼的不容易,他們不是弄什麼神秘法術,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人可以達到的(雖然是經過極刻苦的修練)。或許應該說,他們比我們所知的巫師與巫術更加精純,他們就是以此身來貫通、來演繹天、地、人。「無垢」真的是無垢,它值得我們文明最高的禮讚。我只能用這樣的讚譽來表達我的感激了。

三月十二日,《潮》終場演後座談。林麗珍老師(中)說:「人一定要跳舞!」並帶領大家作「嗚」聲呼嘯,同時舞動肢體,體會原始的生命能量的湧動。(胡又天提供)
三月十二日,《潮》在國家兩廳院終場演後座談。林麗珍老師(中)說:「人一定要跳舞!」並帶領大家作「嗚」聲呼嘯,同時舞動肢體,體會原始的生命能量的湧動。(胡又天提供)

*作者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碩士,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博士候選人;作家、歷史研究者、也是漫畫工作者。2013年創辦「恆萃工坊」,目前的產品有《易經紙牌》和《東方文化學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