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伊朗學者的冒名舞弊及國立大學主任秘書的變造論文

2017-02-11 06:50

? 人氣

德黑蘭大學校園內,到處可見代寫論文的廣告。(劉任昌提供)

德黑蘭大學校園內,到處可見代寫論文的廣告。(劉任昌提供)

德黑蘭大學校園內,到處可見代寫論文的廣告,四周街道更充斥舉牌招攬代寫論文交易的畫面。這個現象導因於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病態文化,原因如下:第一、伊朗靠出售石油致富,許多人以為可以靠鈔票換得一切。第二、伊朗社會對學歷、頭銜盲目崇拜,盲目至法律規定較高學歷者須獲得較高薪資。第三、伊朗政治人物將追逐頭銜當作時尚,政治人物往往透過購買論文獲得學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難想像的是,一旦舞弊成性,就會從購買代寫的論文,變本加厲地出現更荒腔走板的行徑。既然伊朗的學術倫理如蕩然,發行單位座落於德國海德堡的《作業研究季刊》(4OR—Quarterly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簡稱4OR)決定讓舞弊的伊朗人丟盡顏面,而在2016年10月5日公告一篇短文,標題為「新發現的舞弊伎倆:冒用身分投稿」,更將涉案的四位人物的姓名與服務機構公告之(圖1)。撰寫這篇公告的三位期刊編輯強調,靠高調公告舞弊細節,才可以對愈來愈風行的學術舞弊行為,產生嚇阻作用。

這個舞弊案有多經典?讓我翻譯這篇公告內容,給大家見識學術舞弊大國的「風采」。順便一提,我將伊朗、中國、台灣,認定是三個學術舞弊大國。我會持續說明臺灣學術舞弊的細節,尤其是管理學界肆無忌憚、荒腔走板的舞弊行徑。

圖1: 4OR期刊公告伊朗人冒名詐欺的文章。標題「一個全新的舞弊伎倆:一個冒用身分案例」,摘要「我們在這篇文章回顧近年的違反學術倫理案件,尤其是報告剛剛發生的新舞弊伎倆,投稿文章冒充知名作者投稿,藉以提升獲得刊登的機會。」(劉任昌提供)
圖1: 4OR期刊公告伊朗人冒名詐欺的文章。標題「一個全新的舞弊伎倆:一個冒用身分案例」,摘要「我們在這篇文章回顧近年的違反學術倫理案件,尤其是報告剛剛發生的新舞弊伎倆,投稿文章冒充知名作者投稿,藉以提升獲得刊登的機會。」(劉任昌提供)

伊朗人冒用丹麥經濟學家名義投稿的故事

OR期刊在2016年初,收到一篇五位作者聯名投稿的論文,論文標題為「利用模糊餛飩蜂蜜擇偶最適演算法預測電力市場的價格」。其中四位作者專長為工程或電機工程專長的伊朗學者,但通訊作者卻是一位丹麥的經濟學家,是利用Yahoo電子研究通訊。期刊主編覺得其中有鬼,便向該丹麥學者服務機構電子郵件聯絡,以確認之。

丹麥經濟學家回信感謝4OR期刊的慎重求證,說明這是今年第三次獲知自己的身分被同一個冒用的Yahoo帳號投稿至期刊。他說,他很很擔心,也很困擾,只能祈禱所有的期刊主編都可以跟4OR主編一樣的慎重,會向他求證。

故事發展至此,舞弊的事實與目的已經呼之欲出了。4OR的三位主編決定和伊朗人「玩」下去,配合演出地瞎掰評審報告(當作照妖鏡),要伊朗人根據報告內容修改後,即可刊登。

學術論文作者的冒名、除名、掛名

伊朗人迅速回覆,而且原來的通訊作者(即丹麥學者)被除名,只剩下四個工程專長的伊朗人,卻沒有特別聲明原因。期刊的投稿政策明文要求,對於任何的作者變動,必須主動告知期刊的責任主編;4OR編輯即要求伊朗學者說明。

頂替被冒名的丹麥學者,而充當新聯絡作者的 Noruzi 如此回覆:「原聯絡作者沒有意願繼續參與,再因為某些嚴格的規定,我們必須將合著作者從五人改成四人。我們為這個更動而造成的誤會道歉。」

至此,伊朗人的詐欺行徑與動機已經被充分揭露;4OR便拆穿這個騙局,公布舞弊細節、涉案人姓名與服務機構。4OR期刊利用四頁的篇幅,刊登上述事件的細節

該篇文章結論:我們希望透過公布這個事件,得以嚇阻這些人的詐欺行徑。很明顯的,電子郵件工具已經成為投機分子的欺騙工具,我們不能排除類似行徑持續發的可能。我們深信身為科學期刊主編,必須採取維護學術忠誠(integrity)的行動。

以上是一個學術界「冒名」,又將被「冒名」的無辜者「除名」的經典案例。這個騙局在進行中被謹慎的期刊主編揭穿,但有多少類似案件成功詐欺,卻沒被揭穿呢?類似利用期刊主編的粗心,而成功刊登的文章,品質一定低劣。但刊登之後,就很難舉證它們舞弊,更難於補救。就算有人檢舉,期刊主編也可能為了保住顏面,而包庇之,或採取推、拖、拉的被動回應策略。

五十步的「掛名」笑百步的「冒名」?

正如同在「教育專長的教育部科長使用三個不同名字發表三篇醫學論文」文章中,我揭露同一個教育部科長(也是教育部專門委員,更轉戰多所私立大學,成為助理教授與副教授)使用三個不同「掛名」發表醫學論文,一旦論文被刊出,就成為師大與教育部的永遠負面形象紀錄,甚至成為後輩效尤的成功發展模式。

學術論文「掛名」目的是:第一、為「分紅」給愛將或愛徒或愛人,當然也可以示愛或表達友好,只要其中一方稍具顏色或姿色或權勢,另一方會心花怒放、受寵若驚地一拍即合;第二、為了編織合縱連橫的人際脈絡,也就是先送人情,他日討回;第三、為了公然宣告學閥派系,學術界的聯合掛名,等同於江湖界的歃血為盟,榮辱共生;第四、為了公然表達「輸誠」或「和解」意圖,導致主要貢獻者向其他學者邀請「掛名」。第五、是邀請「大頭」或「大老」掛名,藉以提升論文被期刊接受的機會,「大老」與「小妹」或「小弟」可以因此而互利共生,相得益彰,但風險是可能陷入類似於台大校長楊泮池目前的處境

「掛名」的主要目的與「冒名」相同:提升論文被接受機會,學術績效第一,學術本質其次!所以我說,五十步笑百步。

變造學生碩士論文陷學生於舞弊汙名

我已經揭露DH大學包庇「教授」將學生的碩士論文聯名發表在國內期刊後,再翻譯成英文,且將學生除名,而當作自己升等「教授」的代表著作。現在,我再揭露DH大學主任秘書,將學生的碩士論文聯名發表在國內某TSSCI期刊時,為求被順利接受,而變造(falsification)論文內容的案例。

所謂的「變造身分證」的典型案例是偷竊他人身分證,再貼上自己的相片,或如變造「畢業證書」是偷竊他人的畢業證書,在塗改為自己的身分資料。「變造」研究成果,是竄改原始的研究內容,希冀呈現之結果更漂亮,而提升被期刊接受。

以下案例的當事人是Tsai教授,已經卸下DH大學主任秘書職位,現任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如果Tsai如同Lin校長一般的,將原作者碩士生從作者名單剔除,就構成等同於「偷竊」再「變造」的行為;下文揭露的案例將碩士生列名作者之一,卻因為Tsai變造論文內容,導致碩士生也成為涉嫌「變造」的共犯。

圖2: 國立DH大學陳同學(2003,p. 53)碩士論文「表3-4」截圖。(劉任昌提供)
圖2: 國立DH大學陳同學(2003,p. 53)碩士論文「表3-4」截圖。(劉任昌提供)
圖3: 國立DH大學Tsai等(2005,p. 127)「表5」截圖。(劉任昌提供)
圖3: 國立DH大學Tsai等(2005,p. 127)「表5」截圖。(劉任昌提供)

 

圖2是學生碩士論文的「表3-4」,它被利用於Tsai升等論文的「表5」,如圖3所示。然而,二個表格的「台灣東芝」「生產」及「華成電子」「行銷」不一致。他們分別從碩士論文的「不影響」(X符號)、「不影響」(X符號)與「影響」(O符號),變成TSSCI期刊刊登的「高」影響、「介於中間」(三角形)與「介於中間」(三角形)。

再如圖4揭露碩士論文與Tsai等(2005,p. 135)「表18」表格內容不一致。事實上,Tsai 著作的大部分表格內容和陳同學碩士論文不一致(但結構與順序完全相同),為何不一致?可能原因有三:第一種可能是碩士論文錯誤,然後在期刊版本訂正。第二種可能是碩士論文錯誤或結果不佳,然後重新進行同樣的研究,再投稿至期刊。第三種可能就是管你(碩士論文)三七二十一,老子(老師)要將內容改得更漂亮,才有被期刊接受的機會。

我已經撰寫詳細報告,說明前面二個可能不存在,而是第三個可能,亦即Tsai是變造陳同學碩士論文的結果。我向國立DH大學檢舉,DH回覆我「沒有違反學術倫理」,但拒絕評論與反駁我舉證的內容。事實上,若果真「沒有違反學術倫理」,我所撰寫的公然流通舉證內容,就構成對Tsai教授與DH大學的公然毀損名譽。

我已經對國立DH大學做出上述提醒,但它們當作沒聽見,更堅持拒絕評論我所撰寫52頁的內容。我已經放棄向教育部再做檢舉,因為教育部會交給國立DH大學回覆,DH大學必然對自己引以為豪的「教授」兼上市公司董事,包庇到底。

圖4: 陳同學(2005,p. 78)「5-15」截圖與Tsai等(2005,p. 135)「表18」截圖水平並排顯示。(劉任昌提供)
圖4: 陳同學(2005,p. 78)「5-15」截圖與Tsai等(2005,p. 135)「表18」截圖水平並排顯示。(劉任昌提供)

我說過,流通的論文與被認證的「教授」頭銜,是基於傳統權威的認可而成立,掌權長與既得利益者往往極盡所能的包庇,以維護既得權利的正當性。這些人可能位居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大學校長、副校長、理事長、顧問… 導致個人私慾啃食學術良心。我已經列舉國立大學校長、主任秘書、上市公司董事的例子。還有更多案例,下回分解。

關於圖2、圖3、圖4與其他細節,可參考我公開發表的著作

*作者為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