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未來人才(或是:抱歉,你老了,快離職吧):《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選摘(1)

2020-01-28 05:30

? 人氣

大公司採用敏捷開發與精實創業,改變人們的工作地點與方式,強迫員工接受新常規、擠進充滿壓力的新環境中,產生壓力,而掠奪人們的退休金,只是剝奪勞工權益的這一更大計謀的手法之一。(示意圖非本人/つるたま@pakutaso)

大公司採用敏捷開發與精實創業,改變人們的工作地點與方式,強迫員工接受新常規、擠進充滿壓力的新環境中,產生壓力,而掠奪人們的退休金,只是剝奪勞工權益的這一更大計謀的手法之一。(示意圖非本人/つるたま@pakutaso)

該怎麼做才能讓白老鼠感到憂鬱?聽起來像是在開玩笑,但這確實是科學家們必須回答的問題。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先在這些齧齒類動物身上測試新的抗憂鬱藥物,然後再在人類身上試驗這些混合物。但既是測試抗憂鬱症藥物,就需要有憂鬱的受試者。事實證明,有一種簡單又有效的方法能讓動物變得憂鬱:對牠施予輕度壓力,持續一段時間,牠就會憂鬱了。看吧,你製造了憂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科學家所謂的不可預期慢性輕度壓力(unpredictable chronic mild stress, UCMS)包括:對老鼠的生活環境做些小改變,像是把老鼠放入新的鼠籠,這可能還是之前別隻老鼠住過的籠子;科學家也可能讓鼠籠稍微傾斜、改變老鼠生活環境的明暗週期,或將其他老鼠用過且在上頭便溺過的鋪料或木屑拿給牠用;他們會播放十分鐘的掠食鳥類鳴叫聲,或將老鼠放入管柱狀的固定器裡十五到三十分鐘,再放牠出來。這些變化必須隨機且頻繁,讓老鼠無法適應新環境。

實驗用的大白老鼠。(Jean-Etienne Poirrier@wikipedia_CC BY-SA 2.0)
只是稍微改變環境,以及給予輕度壓力,就可以讓實驗鼠就陷入了一種類似人類臨床憂鬱症的狀態,而人類因工作所受到的影響,跟實驗結果相似。(Jean-Etienne Poirrier@wikipedia_CC BY-SA 2.0)

不用剝奪老鼠的食物或飲水,也不用在牠的身體上施予疼痛;沒有進行任何危及性命的事情,牠沒有遭受真正的危險—只是稍微改變環境,以及給予輕度壓力。就這些,這麼簡單。

不到幾個星期,實驗鼠就陷入了一種類似人類臨床憂鬱症的狀態。牠們開始變得精神委靡、昏昏欲睡;牠們不再清理自己,毛都打結了;牠們不再築窩,不再使用滾輪,對尋找餅乾等食物失去興趣。(科學家稱此種狀態為「乏樂」〔anhedonia〕,也就是興趣動機缺乏。)老鼠體重會增加,牠們會出現絕望的徵象、無法果斷地做決定,經歷睡眠障礙。牠們呈現出免疫系統失調、海馬迴與杏仁核出問題,以及皮質醇(cortisol)分泌過多,而人體內的皮質醇濃度,與心臟病及憂鬱症相關。

當我聽到這種齧齒類動物壓力實驗時,大為震驚。在我看來,這一切與愈來愈多人因工作所受到的影響驚人地相似。我們沒有身體上的危險,卻處於頻繁地隨機變化中,缺乏隱私與熟悉感,還要面對蔓延進我們生活環境的糟糕且令人不安的科技。

西維吉尼亞大學(West Virginia University)一篇新的實驗鼠研究顯示,長期壓力會讓血管功能異常,以致體重正常的動物,血管狀態卻與過胖的動物相去不遠。其中一位研究者告訴我,這些研究結果與現代勞工有直接關聯。匹茲堡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伊凡.德瓦蘭斯(Evan DeVallance)表示,壓力過大的勞工「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中風、心臟病與心血管死亡率的風險」。

心臟病、心臟手術、心血管疾病(AP)
長期壓力會讓血管功能異常,亦有研究顯示,壓力過大的勞工,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中風、心臟病與心血管死亡率的風險。(資料照,AP)

想想看,大公司是如何地急於採用敏捷開發與精實創業,改變人們的工作地點與方式,強迫員工接受新常規,還把員工擠進充滿壓力的新環境中,例如嘈雜(有時還飄著異味)的開放式辦公室裡工作。想想看,我們是如何地工作更長時間,工作時間卻不可預測,以及我們是如何地擔心自己被解僱,並為健保與退休金煩惱。想想看,有多少次你聽到同事說:「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稍微定睛看,你會發現這一切就像是人類版本的不可預期慢性輕度壓力實驗。我們在第一章提過,現代人愈來愈常使用抗憂鬱藥物,自殺率也逐年攀升,這是否和工作造成的巨大壓力有關?會不會還有其他的健康問題?

在本書第二部分,我將深入探討造成勞工不快樂的四種因素:金錢、不安全感、改變,與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或稱非人化)。此外,我也會探討矽谷與網際網路是如何促成這四種因素。

「壓力好大啊!工作做不完,睡也睡不好,快煩死了!」(圖片取自Pexels)
造成勞工不快樂的四種因素,包含了金錢、不安全感、改變,與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或稱非人化)。(圖片取自Pexels)

為什麼我們現在會有這麼多的混亂與劇變,以及伴隨著討論企業再造、「變革計畫」,而突然出現的工作坊、課程、角色扮演遊戲等這麼多的活動?這有一部分是因為恐懼所致,害怕被消滅的公司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四處亂竄,試圖翻轉局面並改造自己。

不知道這所有的混亂與憤怒,是否也是一種分散注意力的方式,一種讓我們驚恐地忙得不可開交的雜耍,以至於我們沒有注意到公司是如何不斷地侵蝕勞工與資方之間曾經存在的協定。讓勞工參加樂高工作坊,把他們安排到新的辦公室做事,提供他們零食、桌球與冥想室等,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再用任務、目標、「改變世界」等花言巧語轟炸他們,也許他們就沒空抱怨薪水被砍、福利減少、退休金被挪用他處,以及他們工作不再有保障。也許,這一切都只是企業耍的把戲,讓你專注在魔術師手中的撲克牌,沒注意到手錶被他偷了。

想想IBM的情況吧。IBM正在對三十六萬六千名員工進行敏捷訓練—但在過去的二十年裡,IBM也一直在壓榨勞工。IBM的大規模敏捷方案,從二〇一五年開始,需時四年,花費數億美元。至目前為止,受過訓練的IBM員工已經超過二十萬人。IBM的意圖遠不只是教軟體工程師如何快速寫程式而已,IBM想透過將敏捷應用在業務、行銷等所有面向上,徹底改寫公司的DNA。二〇一七年七月,人力資源副總山姆.拉達(Sam Ladah)在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寫道:敏捷將成為「企業轉型的引擎」,還說敏捷將幫助IBM打造「未來的人才」。

打造「未來的人才」是公司精明的鬼話,實際上掩藏了IBM使用敏捷的另一個目的:擺脫公司不要的員工。作為「企業轉型」的一部分,IBM在美國六座城市設立了新的「敏捷基地」(Agile hub),這幾間辦公室都有新潮的裝潢、併成團的辦公桌,Quartz 新聞網把它描述為「情境喜劇版的『敏捷辦公室』」。

然後,IBM對在家工作的數千名員工宣布,他們從現在開始必須到敏捷基地上班,也可以選擇自行離職。問題是,有許多員工住得離敏捷基地非常遠,為了保住飯碗,他們必須賣掉房子、舉家搬遷。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選擇辭職,不過拉達在部落格寫道,以後到敏捷基地上班而非在家工作的員工大約有五千人。而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IBM的員工有大約四〇%不是在傳統的辦公室工作。

(圖/IBM Research@flickr)
IBM要求員工必須到敏捷基地上班或自行離職,有許多員工為了保住飯碗,他們必須賣掉房子、舉家搬遷。(資料照,圖/IBM Research@flickr)

IBM之所以有這麼多的遠距工作者,是因為多年來公司一直鼓勵員工在家工作,如此IBM才能省下辦公場所的相關費用。現在,IBM讓員工重新回到公司裡工作,取消了在家工作的福利,並裝出大公司特愛的那種虛假笑臉宣布:「該是進展到第二幕—獲勝—時候了!」IBM行銷長蜜雪兒.培魯索(Michelle Peluso)以此為郵件主題,寄給五千名行銷人員,通知他們終止在家工作政策的這一決定。當員工看到看到這一訊息時,並沒有為「獲勝」而歡呼,許多人大受衝擊。據報導,這一宣布在IBM公司裡掀起了軒然大波。

在實施敏捷開發方法前二十年,IBM緩慢且持續地掠奪員工,以將財富送到高層主管與華爾街投資人手裡。前《華爾街日報》記者艾倫.舒爾茨(Ellen Schultz)在她二〇一一年出版的《搶劫退休金》(Retirement Heist)一書中,寫道:一九九〇年代,IBM在執行長路.葛斯納(Louis Gerstner)的治理下,挪用員工退休基金,一部分用於提升公司收益。舒爾茨表示,除此之外,IBM還大幅削減退休員工的健康福利,來「產生新的會計利潤,讓公司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增加收入」。一九九三年,葛斯納負責公司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遣散了六萬名員工。

裁員事件九年後的二〇〇二年,葛斯納帶著價值一億八千九百萬美元的資遣費,輕鬆地離職了。而根據金融市場監督網站 Footnoted.com 的報導,IBM二〇〇二年到二〇一二年的執行長山姆.帕米沙諾(Sam Palmisano),最後帶著價值兩億七千萬美元的資遣費離去。IBM的現任執行長吉妮.羅梅蒂(Ginni Rometty)在二〇一六年賺了三千三百萬美元。

工作 職場 就業 辦公室(情境示意圖,取自StartupStockPhotos @pixabay CC0)
IBM緩慢且持續地掠奪員工,以將財富送到高層主管與華爾街投資人手裡,不僅挪用員工退休基金、削減退休員工的健康福利,更大量裁員。(示意圖,取自StartupStockPhotos @pixabay CC0)

過去幾年,羅梅蒂忙著解僱員工,特別是老員工。根據非營利媒體 ProPublica 於二〇一八年三月的報導,IBM在二〇一四年與二〇一七年這段時期,開除了三萬名美國員工,其中兩萬人年過四十。ProPublica 還表示,IBM「藐視或打擊旨在保護職涯晚期的勞工免受年齡歧視的美國法律章程」。ProPublica 後來在較新的報導中表示,美國平等僱用機會委員會(U.S.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已開始調查此事。

值得注意的是,IBM在二〇一二年至二〇一七年間開除了大量美國勞工,賺得一筆可觀的利潤,實際上產生了九百二十億美元的現金,這筆錢到哪裡去了?華爾街桑福德柏恩斯坦(Sanford Bernstein)研究機構的分析師薩科納奇(Toni Sacconaghi)表示,IBM將大部分的錢—大約八〇%—都以紅利與股票回購的形式分給了投資人。薩科納奇表示,IBM可以用那筆錢收購其他公司,或推出新產品、新業務,卻把錢用來救他們的股價。回購股票時,IBM減少了流通股份,股份少了,每股盈餘便會提升,每股盈餘提升時股價通常也會上漲。這在短期內對投資人有利,但就長期而言公司還是應該汰舊換新,推出新的業務項目。把錢花在回購股票上,往往表示管理階層認輸了,承認他們想不出任何好主意。

那麼,IBM用來回購股票的錢又是從哪裡來的?一部分是解僱數萬名員工省下的錢,實際上IBM就是把這些省下的薪資用來回購股票以抬高股價。而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高層主管的薪水與股價息息相關。可惜這招不管用,IBM股價在二〇一三年到二〇一八年間,從每股兩百一十三美元跌至每股一百四十一美元。但誰知道如果沒有回購股票,股價是否會跌得更慘?而對管理層來說,這個策略相當奏效。專門為大投資戶出謀劃策的機構投資人服務公司(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表示,IBM董事會在二〇一七年支付給羅梅蒂的總薪酬(含股票總值)價值五千萬美元,而且這還不是首例。羅梅蒂在二〇一六年一月笑納四百五十萬美元紅利時,作家麥可.西爾吉克(Michael Hiltzik)一篇發表在《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文章中寫道:「IBM的執行長為如何化失敗為財富寫下了新的篇章。」但還好啦!我們來談談敏捷,以及未來的人才!我們來想想如何把IBM變成新創公司!

受到陸股暴跌、希臘債務影響,近日亞洲股市慘澹。(取自股票明牌臉書)
IBM把解僱數萬名員工省下的錢,用來回購股票以抬高股價,因為高層主管的薪水與股價息息相關。(示意圖,取自股票明牌臉書)

你瞧,這就是他們的把戲。

IBM並非唯一一家虧待員工的公司,包括奇異、威訊無線(Verizon)與AT&T等家喻戶曉的大公司,都在一九九〇年代挪用員工退休金。舒爾茨在《搶劫退休金》一書中寫道:「想盡辦法把原本準備給數百萬名員工的數千億退休金與退休福利,轉到公司的金庫、股東,以及他們自己的口袋裡。」

網路經濟泡沫在一九九九年到達顛峰,多年來股價持續高漲,許多大公司都坐擁鉅額退休基金—總共有超過兩千五百億美元,其中奇異公司的超額資產有兩百五十億美元,威訊無線則有兩百四十億美元。這意味著,這些公司即使不再將錢投入退休基金,在接下來的數十年裡,還是足夠支付所有員工的退休金。公司原本就不該動用退休基金,但它們還是想盡辦法將這筆錢用來提高公司收益。到了二〇一一年,威訊無線兩百四十億美元的盈餘消失了,其所執行的計畫還有六十五億美元的缺口。舒爾茨的報告指出,到二〇一一年,奇異兩百四十億美元的盈餘變成了一百三十億美元的赤字。這只是剛開始。到了二〇一七年,奇異的退休金赤字已將近三百億美元,波動幅度超過了五百億美元!

這筆錢到哪裡去了?有些基金在二〇〇八年與二〇一一年的股災虧了錢,但公司也開始拿退休基金的錢去支付諸如退休人員的健康福利等,過去由營業預算支出的費用。(公司使用退休基金支付這些費用,在損益表上就能省下這筆費用,從而提高季度收益。)另一種獲得被認為不可侵犯的退休基金的方法,是將某個事業單位連同剩餘的退休金打包出售;作為交換,買方必須支付更高的銷售價格。換言之,這筆交易實際上是讓賣方將退休金轉換成能用於增加收益的現金。

挪用多餘的退休金只是冰山一角,公司還開始砍退休福利,絞盡腦汁收回當初承諾給員工的退休金與福利。其中一個手法是更改計算退休金的方式,另一種則是改用現金餘額退休金計畫(cash-balance plan)或 401(k) 計畫。

到了退休年齡,才訝異發現自己積蓄並不足以支應退休生活,該怎麼辦?(示意圖/Unsplash)
公司挪用退休金、開始砍退休福利,員工直到要退休,才知道自己的退休金很少。(示意圖/Unsplash)

舒爾茨的著作揭露了令人作噁的真相,描述大公司高層如何與福利顧問合謀刪減員工退休福利,並以謊言讓員工轉換到新的退休福利計畫,而這些新計畫如此複雜,以至於大多數員工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被騙了。一九九八年一場會議上,福利顧問公司華信惠悅(Watson Wyatt,二〇一〇年與韜睿合併為韜睿惠悅)的會計師表示:「直到他們準備退休了,才明白自己能領到的錢有多麼少。」舒爾茨在書中寫道,那名會計師的話,引起現場眾人一陣大笑。

IBM使用了許多伎倆,先是更改退休福利的計算公式,接著在一九九五年改用「退休金權益計畫」(pension equity plan),在一九九八年又改用現金餘額退休金計畫,後來IBM又以一次性支付退休金或資遣費的方式來節省支出。舒爾茨寫道,一直以來,IBM都在利用退休基金作為增加公司收益的資金。舒爾茨說,在一九九九年時,IBM有七十億美元的退休基金盈餘,到了二〇一七年,IBM宣布將投入五億美元到退休基金裡,但這麼做還是無法達到應有的金額。

掠奪人們的退休金,只是剝奪勞工權益的這一更大計謀的手法之一。在接下來的四章,我將討論導致勞工絕望的四種因素:金錢、不安全感、改變與去人性化。

我會先從金錢說起,因為想知道人們為什麼痛苦,先看看他們的錢包是最好的方法,你會發現錢包裡的景況令人沮喪。

《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作者丹.萊昂斯(Dan Lyons)為小說家、新聞記者兼編劇。曾任《新聞週刊》(Newsweek)科技編輯、《富比世》(Forbes)科技記者、HBO影集《矽谷群瞎傳》(Silicon Valley)編劇,也是歷來最紅部落格「賈伯斯的祕密日記」(The Secret Diary of Steve Jobs)作者。萊昂斯經常為《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GQ》、《浮華世界》(Vanity Fair)、《連線》(Wired)和《紐約客》(New Yorker)等重要媒體撰稿,著有《老子賺翻了》(Options)、《獨角獸與牠的產地——矽谷新創公司歷險記》等書。現居麻州溫徹斯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