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季專文:遇見陳柏言—序《夕瀑雨》

2017-01-31 06:40

? 人氣

志穎2015年返台時,我特別請柏言同來聚餐,「讓晚輩見見前輩」。志穎的好友陳牧宏是詩人,榮總精神科醫生,我們等他下了班,就近在天母一家安靜的江浙館晚餐。這種九○後與八○後的異世代相遇,不只為了吃飯聊天分享見聞,更是為了在創作的路途上,此後在彼此的作品裡「遇到」的,一次又一次的相互激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以〈遇到賴志穎〉作序的緣由,在《匿逃者》序文裡已詳述,此處不贅述。如今為九○後陳柏言的第一本小說集作序,篇名套用八○後賴志穎第一本小說集模式,一向深思的柏言,想必理解我的深意。

季季:《屬於十七歲的》,1965年初版。陳柏言:《夕瀑雨》,2017年初版。季季出第一本書那年,她才二十二歲,比現在的我年輕多了。(圖/文取自陳柏言臉書)
季季:《屬於十七歲的》,1965年初版。陳柏言:《夕瀑雨》,2017年初版。季季出第一本書那年,她才二十二歲,比現在的我年輕多了。(圖/文取自陳柏言臉書)

那些一字一句修繕的午後

我第一次遇到柏言是2008年12月6日,第三屆懷恩文學獎頒獎典禮;他當時就讀鳳山高中三年級,以〈撲一隻蝶〉獲得學生組三獎,陳爸爸特別陪他搭高鐵北來,到忠孝東路四段555號的《聯合報》大樓領獎(為了緬懷那幢已消失多年的人文薈萃之處連地址都要寫)。我是那一屆學生組評審,頒獎之後茶話會,我好奇的問柏言:「你是陳栢青的弟弟嗎?」他靦腆的笑著說:「老師,不是耶。」—陳栢青2007年以〈手機小說〉獲得第三十屆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對他印象深刻;以為他有個也會寫作的弟弟呢。

然而我從此記住了「陳柏言」這個名字。

此後多年的因緣轉折,且以柏言2016年10月中旬來信的幾句話過場。

……上個禮拜終於把合約寄回,我將在木馬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將在明年一月出版。小說集中收錄的,是從2011年開始,到2013年的得獎作品,並放入一篇未曾發表過的小說。

關於這本書,瓊如姊很尊重我,見面時,反覆問我:「你會怎麼想像你的第一本書?」我跟她討論了書名,編排的方式,乃至於後記等等,最後是「推薦序」的人選。她要我開列名單,我第一個就想到您。我是這樣想的:這一批小說,可以說是在老師的手掌中漸漸孵育出來的。這些小說是我的大學時代,也是我寫小說的起點,文學之途的展開。我怎麼想,都沒辦法想像,少了您,這將會是一本怎麼樣的書(那些一字一句修繕的午後)…希望老師務必答應。再次感謝!…

是的,就是在「那些一字一句修繕的午後」,我又遇到了陳柏言。2010年,政大中文系主任高桂惠創立「文學創作坊」,請她的老師尉天驄來邀我去當指導老師,三月八日錄取十六名學生(各系所都有);柏言列名在前。我向學生強調,「創作」是不能教的,因為每個人的腦袋是一部只有自己能操控的製造機。然而「寫作」是可以教的,因為它需要手腳與外感的基本功。我在〈新鄉土的本體與偽鄉土的弔詭〉裡提到八○後寫手有這幾句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