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季專文:遇見陳柏言—序《夕瀑雨》

2017-01-31 06:40

? 人氣

這些學士生或碩、博士生的作品,錯別字多,誤用成語,有的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不是語氣未了即用句點,就是一段數百字只有一個句點。…標點符號等「基本功」應該在初、高中階段就已學會,升了大學讀了碩、博班還如此,顯見他們的語文基礎教育有問題。所以我常勸政大「文學創作坊」的學生要自求多福:閱讀名家作品時,不只賞析故事、文字、結構、意象,「最好連標點符號也讀進去」。

政大離我家遠,單程轉三次車需一個半小時。加上閱讀、修改學生作品費時,影響個人創作,我在「文學創作坊」的時間前後三年多,大概是柏言大一到大四。剛開始看他的作品時,我心裡想:「這個人會寫小說嗎?」但柏言交的作品最多,從不缺課,總是耐心的看我修改之處,提出問題,聆聽解說。他也總是最後一個說再見的學生。2013年他以〈我們那裡也曾捕過鯨魚〉獲得聯合報小說首獎(最後一屆),已從政大中文系考上台大中文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段創作與學術的邁進之路,柏言不止擴大經典的閱讀,也頻頻回首他的鄉土。我最感欣慰與佩服的是柏言的定力,他的「新鄉土」作品從未落入「偽鄉土」的險境;他回歸舊鄉土,描摹、複製、延伸的是與他的心跳同步的鄉人。

北勢寮的阿嬤與海風裡的呼喚

2014年6月15日,柏言在《聯合報》副刊發表〈小鄉土〉,敘述他為了寫《北勢寮誌》走入枋寮鄉公所圖書室找資料的感觸:

我像個被遺棄的孤兒,在精美裝訂的鄉史中,爬找自己的地址:北竿,板橋,甚至枋寮隔壁的枋山……我從未想過,我此時站立的港鎮,竟是無人為她寫史的。

官方書寫的地方誌,通常著重政治事件與政治人物,宗教祭祀與商業活動,骨架粗大卻缺細緻血肉。柏言《北勢寮誌》的雛形則是厚實血肉,突顯庶民生活與人物的生猛活潑,也為他們吟唱生命的衰頹與哀歌。從雛型到定型,柏言以《夕瀑雨》踏出《北勢寮誌》第一步,他的成長,記憶,城堡,岔路,在延伸、擴大中不斷轉換與變形,但北勢寮的海風與氣味綿延無盡。他成了鄉人口中的「台北囝仔」,但阿嬤牽著他的手從未離開,在海風裡的呼喚也未停止。

她不止是柏言的阿嬤。她是「北勢寮的阿嬤」。

她在等待的是,柏言踏出《北勢寮誌》第二步。

2016年12月9日凌晨於台北#

*作者為知名作家 。本文為新銳小說家陳柏言新作《夕瀑雨》(木馬文化)序。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