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葛雷觀點:挺香港、愛臺灣,請勿偏聽偏看

2019-11-16 07:00

? 人氣

但無論如何,這不是好事,舉例來說,關於「港警暴力」這件事的報導,已經在我們這個小島上堆積如山了,但「部分抗爭者確有使出失控暴力手段」這個事實,卻是我們這個島嶼集體忽略的。可是在筆者看來,這兩件事就像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少了任何一面,都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硬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舉例說明,11月8日就有「港科大生默哀後 破壞校園星巴克及中銀分行」的事件發生,學生先是到校長史維的寓所打破玻璃、撒冥紙、毀門鎖。再去破壞美心集團(該集團挺港府)旗下的星巴克,打破冷凍櫃玻璃與餐具,再去美心集團旗下的學生餐廳破壞,之後再去校園內的中國銀行門上噴字。

2019年11月,香港反送中,全城大亂。(AP)
2019年11月,香港反送中,全城大亂。(AP)

不只香港科技大學有事情,城市大學也有,日前就有人闖入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的辦公室,擊打辦公室內的設施。城市大學12日甚至還向大陸學生發信,提醒他們盡量在入夜前離開宿舍,如離開香港前往深圳數天。也就是說情勢已然到了你是個大陸人,就有被無差別攻擊的可能。

砸合法店家,闖入校長辦公室,現在甚至連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的大陸人都可能被攻擊,若要說不是失控,那什麼叫做失控呢?在動機的層次上面,或者還有可辯解、可同情的成分在,但就行為本身的層次來看,這些確實是失控的抗爭行為。

諷刺的是,我們臺灣一向把歐美先進國家當成我們各方面學習的榜樣,特別是民主方面,但看待香港問題,歐美國家卻比我們持平客觀得多。舉例來說,英國外交大臣拉布(Dominic Raab),10月 31日在國會提交的半年香港報告書時就公開表示:「示威者必須停止使用暴力,警方處理示威浪潮的手法也必須合乎比例。」。

而BBC在 12號也發表了「香港抗議:警方開槍與示威者燒人縱火,各方反應突顯的不同極端」一文,內容也持平得點出:「香港示威活動在11月11日升級,先是再有警員以實彈向示威者開槍,後來又有示威者向持不同意見市民潑易燃液體點火」。也就是說英國是用同樣的標準,同時檢視雙方,是比較客觀全面的。

許多朋友也許也看過,《德國之聲》訪談節目Conflict Zone中,主持人Tim Sebastian 訪問了香港大專學界國際事務代表團發言人邵嵐(Joey Siu)的影片。這位曾經與周錫瑋在訪問時近乎口角的德國記者,絕非「親中派」。但也犀利地質疑抗議中,學生與其他勇武派的打砸搶脫序行為。邵蘭完全無法否認這些破壞、傷人行為的存在,甚至也無法否定「失控」這件事。

對於臺灣社會,筆者在此想要呼籲:關心香港局勢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我們要了解一個客觀真實的香港,唯有了解真相,我們才能真正從香港這個個案中學到東西,作為臺灣人面對自身挑戰的好參考,這一點英國、德國之聲的作法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而對於那個無所不用其極,想用香港的血來暖自己選舉的民進黨,筆者也想借蔡玉萍老師的話對他們說:「我希望大家陳述必須合符事實。因為只有這樣長久才可以建立公信力。」

*作者為網路媒體工作者,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