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總理哈里里的辭職,能否拯救宗派主義下的黎巴嫩?

2019-11-10 07:00

? 人氣

黎巴嫩示威:示威群眾慶祝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宣布下台(AP)
黎巴嫩示威群眾慶祝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宣布下台。(資料照,AP)

奧斯曼帝國採米利特制(Millet)統馭各族人民,但這裡的「族」卻與血緣關係不大,端看個人宗教信仰而定,故穆斯林有自己的米利特,猶太人與各大正教會也有,各米利特適用不同的宗教法與稅賦。而奧斯曼時代的黎巴嫩也遵循此種分群方式,且因天高皇帝遠,故各米利特都有很大的自治空間,由此種下了各大宗派間的分群自治傳統;當法國人入侵黎巴嫩後,殖民政府也遵照這套體系統治人民,加上利益分配不均,讓各宗派間的分歧日漸加大,例如馬龍派基督徒(Maronite Christians)明顯比穆斯林享有更多特權,由此埋下日後的內戰禍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43年黎巴嫩發佈《國家公約》(National Pact),除定位黎巴嫩的後殖民國家身份外,也正式將政治宗派主義制度化,其重點規範如下:

1.馬龍派基督徒保證不引入外部勢力,接受黎巴嫩的阿拉伯身份,並放棄對黎巴嫩西方身份的主張。

2.穆斯林保證不追求黎巴嫩與敘利亞的一統。

3.總統和黎巴嫩軍隊司令必須出身馬龍派。

4.總理必須是遜尼派穆斯林。

5.國會議長必須是什葉派穆斯林。

6.國會的副議長和副總理必須是希臘東正教徒。

7.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必須是德魯茲人。

8.國會議員席次中,基督徒與穆斯林的比例必須是6:5。

以上規劃林林總總,看似完美無瑕,面面俱到,卻終究經不住時光摧殘。首先《國家公約》中的宗派職務規劃,主要是參照1932年的黎巴嫩人口普查而來,當年基督徒還佔51%的人口多數,故其在《國家公約》中能幫自己爭取優勢地位,將總統職位、軍隊和議會多數牢牢握在手中。但基督徒或許沒料到,黎巴嫩獨立後,普遍貧窮的穆斯林人口增長速遠高於較富有的基督徒,且許多基督徒紛紛移民海外,導致其人口數逐年下跌,漸有邊緣化的趨勢。對此基督政府當局也是心裡有數,故遲遲不敢實施人口普查,結果反讓穆斯林抓到「作賊心虛」的把柄,宗派衝突日趨激烈,加上巴解(PLO)將戰鬥基地遷至黎巴嫩南部,一連串擦槍走火下,黎巴嫩終於在1975年爆發內戰。

這場內戰打了15年,不僅讓黎巴嫩千瘡百孔,也把周遭所有外部勢力全牽扯進來。首先因為敘利亞始終不肯放棄統一黎巴嫩的夢想,故其以協助巴解為名,調兵進駐黎巴嫩,而巴解因將黎南當作反以基地,從而導致以色列以反恐為由入侵黎巴嫩;接著伊朗為了反制以色列勢力,又在黎巴嫩成立了自己的什葉武裝民兵勢力,也就是今日的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各派人馬鏖戰多年,終於在1989年簽訂《塔伊夫協議》,調整出新的宗派職務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