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俄國侵華史-東北之外為何有個猶太自治州?

2019-09-15 07:10

? 人氣

這場大屠殺持續了3年,卻又在20世紀初捲土重來。雖說俄國當局曾想控制爆亂的幅度,但其立場搖擺不定,往往時而取締、時而默許。這段血腥歲月在猶太史上被稱為「南方風暴」,不僅導致200多萬名猶太人逃離俄羅斯,更逼使在俄猶太人投身反帝制的左翼組織,例如「崩得」(立陶宛、波蘭和俄羅斯猶太工人總聯盟的簡稱,崩得為俄語簡稱Бунд的音譯)與布爾什維克黨。南方風暴後來更成為激發猶太復國主義的關鍵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05年崩得黨人與在奧德薩大屠殺(Odessa pogroms)中遇害的同志合影。(取自維基百科)
1905年崩得黨人與在奧德薩大屠殺(Odessa pogroms)中遇害的同志合影。(取自維基百科)

而正因猶太人與布爾什維克的結盟,使其在革命成功後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雖說猶太教與布爾什維克的無神論意識形態相衝突,但列寧為獲取少數群體的支持,並吸引海外猶太僑民的經濟援助,故對猶太人相對友善。自南方風暴以來,在俄猶太人便對「猶太問題」有三種立場,一是堅持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家;二是希望建立猶太國家,但巴勒斯坦只是選項之一;三是在多民族國家內取得猶太人的自治權,成立一個以民族文化自治的獨立行政單位,而這條路線便是1921年KOMZET的成立背景。

KOMZET(КОМЗЕТ)是俄語Комитет по земельному устройству еврейских трудящихся的簡稱,譯成中文就是「猶太人農業定居委員會」,其短期目標是讓失業與流離失所的猶太人安頓下來,為其分配耕地與集體農莊,並由政府提供牛、農具、醫療衛生服務;長期目標則是要實現其革命前的第三條路線理念,讓猶太人在蘇聯內部擁有准國家的領土,算是對猶太復國主義勢力的交代。

KOMZET一開始選定了克里米亞作為猶太自治州的所在地,主因在於該處的猶太社群龐大、歷史久遠;然而這個提案卻被澆了一盆冷水,一來當地的猶太歷史有多長,反猶情結就有多深,蘇聯才剛把一些猶太人遷過去,就遭到當地的強烈反抗;二來史達林本身具有一定的反猶情結,故不希望白白浪費一塊好地給猶太人住。而當時蘇聯的遠東邊境極度不穩,不僅中國亟欲收復故土,日本也在一旁虎視眈眈,該處人口又十分稀少,故KOMZET的領導彼得·斯米多維奇(Pyotr Germogenovich Smidovich)便向史達林建議:「不如讓猶太人去那吧!」雙方自然是一拍即合,荒涼的比羅比詹因而雀屏中選。

猶太自治州聽上去十分高大上,但說穿了就是一片荒蕪的邊境緩衝帶,而非政治中心。該處遍佈丘陵與小山,其上皆是橡樹、雪松等原始林,地面還暗藏沼澤,蘇聯選擇此地完全是基於戰略因素,而非民生考慮。在俄猶太人知道這件事後當然十分不滿,政府只好打出「屯墾送地」的大旗,允許當地實行土地私有制,故在1928年終於有654名猶太人抵達該區,建立地一個集體農場,卻馬上就遇到了洪水與炭疽病疫情,一年內便遷走了一半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